2015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3-28
  

  • 全选
    |
    封面及目录
  •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编者的话
  • 罗娅红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编者的话
      妇科肿瘤严重威胁着妇女健康。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分子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不但使妇科肿瘤的诊断及分期更加准确,而且可对患者的预后及疗效响应进行评价,进而指导下一步治疗。
      本期妇科肿瘤专刊邀请了该领域相关资深专家及作者,共撰写相关论文7篇,从妇科肿瘤的早期诊断、影像学表现、分期分级及预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报道。研究对象涵盖了宫颈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等常见的妇科肿瘤疾病。《18F-脱氧葡萄糖PET/CT对宫颈癌分期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通过文献复习和归纳,阐述了18F-FDG PET/CT在宫颈癌分期及预后中的应用前景及分子影像较传统影像的独特优势;《联合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电子阴道镜诊断宫颈癌早期病变》探讨了联合多种显像技术和设备诊断宫颈癌早期病变的价值;《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影像学特征》通过大量的病例,回顾分析总结了卵巢透明细胞癌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宫颈鳞癌分化程度与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经手术或阴道镜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比较宫颈癌病理分化程度及SUVmax,探讨了18F-FDG PET/CT定量指标与恶性肿瘤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程度;《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管参数与早期宫颈癌预后关系分析》研究认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参数VI与病灶血流灌注丰富可作为预测早期宫颈癌术后是否需辅助治疗的重要参数;《利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中容积转运常数区分正常宫颈与宫颈癌组织的探讨》通过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中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值,可有效、定量区分正常宫颈与宫颈癌组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证实了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希望本期专刊中刊登的论文,能得到诸位同行的垂阅及雅正,为临床应用及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本期执行主编 辽宁省肿瘤医院 罗娅红 院长
  • 专家述评
  • 赵鹏,罗娅红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不断进步,成像形式从反映病变解剖结构发展到反映病变代谢及功能特征。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作为分子成像的重要组成,已在临床逐步应用,尤其广泛应用于妇科常见肿瘤宫颈癌中。大量临床应用表明,PET/CT具有更准确的临床分期能力,能更早地判断治疗疗效响应、监测复发和残留肿瘤,以更好地判断预后,较CT和MRI展示出巨大优势和前景。
  • 专题论著
  • 于韬,罗娅红,那丽莉,等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U)和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癌早期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早期病变患者49例,均行TV-CDU和电子阴道镜检查,分析单独应用TV-CDU、电子阴道镜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宫颈癌早期病变的正确率,并比较两种方法对宫颈早期病变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单独应用TV-CDU、电子阴道镜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宫颈癌早期病变的正确率分别为77.55%(38/49)、81.63%(40/49)和91.84%(45/49)。TV-CDU和电子阴道镜对宫颈癌早期病变诊断的吻合系数κ=-0.128。结论:联合应用TV-CDU与电子阴道镜诊断宫颈癌早期病变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 董越,于韬,罗娅红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卵巢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影像学特征(位置、大小、边缘、囊实性、囊性部分CT值、实性部分CT值、强化程度、腹腔积液、腹膜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0例为单侧发生,1例双侧。9例表现为囊实混合型肿块,2例为实性型肿块。最长径10.5~22.5 cm,平均16.1 cm。囊实混合型肿块囊性部分CT值11~55 HU,中位值18 HU。肿块内均可见不规则乳头状结节或团块样实性成分;实性部分CT值34~49 HU;增强各期中动脉期CT值46~57 HU,静脉期CT值56~66 HU。2例实性型肿块CT值分别为39、46 HU。5例伴有腹腔积液,3例腹膜不规则絮状或结节状增厚,未见淋巴结肿大。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为巨大囊实混合型或实性型肿块,多为单发。肿块内含有较高密度液性成分、乳头状突起和实性结构,轻中度强化。
  • 赵鹏,于韬,赵英杰,等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宫颈鳞癌分化程度与18F-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显像定量指标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阴道镜病理证实的28例宫颈鳞癌患者,比较分析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程度及SUVmax,探讨18F-FDG PET/CT定量指标与恶性肿瘤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程度。结果:不同分化程度宫颈鳞癌的18F-FDG PET/CT的SUVmax存在显著差异,分化程度与SUVmax呈负相关(r=-0.845,P<0.05)。结论:根据18F-FDG PET/CT显像的SUVmax可初步判断宫颈鳞癌的病理分化程度。
  • 刘畅,罗娅红,于韬,等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早期宫颈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管参数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预测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手术治疗为初治疗的早期宫颈癌患者50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详细记录临床分期、临床病理参数、术后治疗。结果:对比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病灶血流灌注与宫颈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发现宫颈癌病灶血流灌注与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间质侵袭深度>10 mm有关(P<0.05)。宫颈癌患者的血管形成指数(VI)与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有关(P<0.05)。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血流信号丰富者及血流不丰富但VI>3.97者术后接受辅助治疗的比值比(OR)为12.5,95%CI:2.92~53.48。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参数VI与病灶血流灌注丰富可作为预测早期宫颈癌术后是否应用辅助治疗的重要参数。
  • 贺帅,于韬,罗娅红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DCE-MRI)中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值是否能有效定量区分正常宫颈与宫颈癌组织。方法:对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26例宫颈癌患者行DCE-MRI,比较正常宫颈与宫颈癌实质区的Ktrans值。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正常宫颈与宫颈癌组织之间Ktrans差异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子宫颈的对比剂灌注扫描Ktrans值为(0.573±0.230)/min,宫颈癌原发灶的对比剂灌注扫描Ktrans值为(1.396±0.4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trans值可有效、定量区分正常宫颈与宫颈癌组织。
  • 刘晓婷,于韬,罗娅红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2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U)检查对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症状患者子宫内膜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灶以子宫内膜活检或刮宫病理证实。结果:TV-CDU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0.32%(84/93),灵敏度为84.62%,特异度为91.25%,病灶内阻力指数(RI)平均值为0.39±0.17。结论:TV-CDU对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晓航读片窗
  • 高洪波,刘晓航,周良平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2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曹佳颖,张晖,王文平,等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显示脾实质性肿瘤的血流灌注特点。方法:对21例脾实质性肿瘤(血管瘤5例、血管淋巴管瘤5例、淋巴瘤4例、转移性肿瘤7例)分别进行CEUS和CECT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增强表现。结果:CEUS和CECT对脾病灶内部的血流显示率均为100%,对病灶内部血流灌注的敏感程度均优于彩色多普勒(71.4%)(P<0.05)。CEUS和CECT反映的脾脏病变增强方式完全一致。CEUS对增强过程中特殊表现(树枝状、结节状和筛孔状增强)的检出率为57.1%(12/21),与CECT相比,病灶血流灌注的增强表现更多样化,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和CECT能敏感地显示脾实质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助于脾肿瘤的鉴别。
  • 何思敏,罗健民,张建平,等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3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用16α-18F-17β-雌二醇(18F-FES)小动物PET/CT评价不同类型乳腺癌模型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差异。方法:用ER阳性人乳腺癌细胞(ZR-75-1、MCF-7)和阴性细胞(MDA-MB-231)构建荷瘤裸鼠动物模型。阳性组每组各10只,接种前3 d植入雌激素缓释片,再将细胞与基质胶混合液接种于乳腺脂肪垫,成瘤后显像前3 d取出缓释片。阴性组5只,直接将细胞悬液接种于乳腺脂肪垫。当肿瘤长至长径5 mm左右时行18F-FES PET/CT显像,用%ID/gmax定量ER表达,然后用免疫组化测定并比较ER结果。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ZR-75-1、MCF-7和MDA-MB-231的瘤体成瘤率分别为100%(10/10)、70%(7/10)和100%(5/5),瘤体随时间延长而增大,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F-FES %ID/gmax分别为6.6±1.0、3.3±0.5和1.1±0.1,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M比值分别为4.2±0.3、2.6±0.2和1.1±0.1,三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18F-FES显像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呈正相关(%ID/gmaxr2=0.65,P<0.001;T/M:r2=0.87,P<0.001)。结论:18F-FES PET/CT的%ID/gmax能准确评价不同类型荷人乳腺癌模型的ER表达水平,从而为进一步研究乳腺癌内分泌疗效提供了一种活体、无创、动态的分析方法。
  • 姥义,桑玉顺,曹媛,等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原发性心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超声心动图可直接显示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血供情况、内部回声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79个原发性心脏肿瘤中,黏液瘤62个、脂肪瘤3个、横纹肌瘤2个、纤维瘤2个、间皮瘤1个、血管平滑肌肉瘤3个、横纹肌肉瘤4个、纤维肉瘤2个,良性70个、恶性9个。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以良性为主,黏液瘤最常见。超声心动图对原发性心脏肿瘤能进行初步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可作为诊断原发性心脏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钱翠娥,,刘艳萍,陈卉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辅助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后的超声随访。结果:9例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超声对肿块的检出率为100%。肿块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低或混合回声,均可见血流信号。超声拟诊:淋巴结肿大5例、腮腺肿块3例、腮腺混合瘤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6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7例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随访5例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肿块检出率高,在疗效评估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但要作出准确诊断仍需结合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 谢潇,王跃涛,刘艳萍,等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4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RTE)的组织应变比(SR)和面积比对乳腺实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39例乳腺肿块患者,术前对实性病灶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再行RTE检查。用QLab软件分析SR和面积比;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SR和面积比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寻找合适的良恶性界点,并进行诊断效能分析。结果:病灶的SR和面积比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3、0.918。SR的诊断界点为2.50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0%(44/50)、89.8%(114/127)、89.3%(158/177)、77.2%(44/57)和95.0%(114/120)。面积比诊断界点为0.94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0%(42/50)、87.4%(111/127)、86.4%(153/177)、72.4%(42/58)和93.3%(111/119)。传统超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45/50)、81.1%(103/127)、83.6%(148/177)、65.2%(45/69)和95.4%(103/108)结论:RTE的SR和面积比提高了超声诊断乳腺实性病灶的特异度,有助于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 孙成瑜,陈烨,姚炜,等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肠道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CEUS)增强模式及时间-强度曲线特点,初步探讨CEUS诊断肠道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26例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行CEUS检查,观察病灶的增强模式,利用时间-强度曲线获取肿瘤组织及瘤旁肠壁的定量参数。结果:CEUS显示26例患者肠道恶性肿瘤的增强模式均为不均匀性增强,7例病灶局部可见造影剂无充填区。以高增强为主,23例(88.5%)病灶表现为高增强,17例(65.4%)由病灶周围开始向心性增强;以快速消退为主,22例(84.6%)显示造影强度持续时间较短,较早消退。肿瘤组织与瘤旁肠壁的起始-达峰时间(ATP)和绝对增强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恶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CEUS表现,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可动态观察肠道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CEUS对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邝永培,谢玉环,陈沛芬,等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病变徒手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与关键技术。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对42例不明原因颈部淋巴结增大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18 G或16 G组织切割针经皮徒手技术活检。穿刺靶淋巴结大小为1.0 cm×0.6 cm~8.6 cm×5.0 cm,每例穿刺2~5针。所取组织条能满足病理学定性诊断要求视为取材成功。结果:39例(92.9%)所取组织量能满足病理定性诊断要求。穿刺组织病理学结果:淋巴结恶性病变12例(28.6%,其中转移性癌7例、恶性淋巴瘤5例);良性病变26例(61.9%,其中淋巴结结核14例、反应性增生5例、慢性肉芽肿性炎4例、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性质不确定1例(2.4%)。结论: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徒手活检技术具有实时监视、精准、灵活、微创等优点,在颈部淋巴结增大的定性诊断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付梦瀛,刘晓航,周良平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PHNEC)的CT及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HNE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中,1例为肝右叶单发肿块,CT平扫表现为不均质低密度肿块伴囊变坏死,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实性部分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伴内部坏死区长T1长T2信号。另1例患者表现为大肿块伴周围卫星灶,CT扫描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结论:PHNEC常表现为增强扫描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肿块内囊变坏死及大肿块周围伴小结节可能为PHNEC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 综述
  • 邵洁,王怡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腋淋巴结的性质是乳腺癌患者临床诊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也是重要的预后指标。研究显示,腋淋巴结清扫术给患者带来许多并发症,因此对淋巴结的性质进行术前评估非常有必要。近年来,超声技术不断发展,高频高分辨率超声已成为临床评估淋巴结性质的首选手段。本文分别对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将超声在淋巴结性质诊断方面的理论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淋巴结性质鉴别及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 庄园,丁红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上准确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慢性肝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超声造影和声弹性成像技术分别从微循环和弹性硬度方面间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具有无创、便捷和准确率高的优点。本文重点综述超声新技术在肝纤维化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 孙安毅,曾志雄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肝脏占位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其病理类型十分复杂,且治疗方法和预后显著不同,因此其鉴别诊断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第二代造影剂和低机械指数实时扫描技术的应用,超声造影作为一项非侵入性技术,利用超声造影剂使肝内血管、肝组织及肝内病灶显影,从而实时评价肝脏血管灌注的整个时期,并根据不同的特征性表现,显著提高了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本文就肝脏各种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特征进行综述。
  • 经验交流
  • 孟小慧,鞠丽娟,周芝伊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7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陶海波,丁莹莹
    肿瘤影像学. 2015, 24(1): 7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