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12-28
  

  • 全选
    |
    封面及目录
  •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李柠肖,桂 阳,莎仁高娃,王名法,刘艳超,吕 珂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561-566.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卵巢无性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并分析2017年7月—2020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卵巢无性细胞瘤24例患者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24例卵巢无性细胞瘤患者平均年龄(19.3±8.3)岁,87.5%(21/24)的患者为单侧病变。接受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检测者中85.7%(12/14)的血hCG水平升高(28~8 660 U/L)。超声检查显示病灶共19例,平均最大径(14.7±6.2)cm,78.9%(15/19)呈分叶状,实性或以实性为主,边界清晰,68.4%(13/19)内可见高回声分隔及隔上见条形血流信号。29.2%(7/24)的患者为性腺发育不全,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型,其中71.4%(5/7)超声检查未明确显示病灶,包含双侧病变3例。结论:卵巢无性细胞瘤多为年轻患者的盆腔单侧病变,多伴有hCG水平升高,超声可显示附件区体积较大实性为主分叶状肿物,内部可见分隔回声及条形血流。性腺发育不全患者则可为双侧病变,且可能由于病灶较小而难以通过超声检查发现。
  • 王荣玲,綦玉洁,白 杰,杨宗利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567-574.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Ovarian-Adnexal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O-RADS)分类在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方面的诊断性能,并评估O-RADS分类联合血清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在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445例卵巢肿瘤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根据O-RADS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测定血清CA125的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445例卵巢肿瘤中,良性266例,恶性179例。一般临床资料中,卵巢恶性肿瘤组的平均年龄、绝经后恶性肿瘤发生率、CA125水平、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al protein 4,HE4)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组(P<0.001);与卵巢肿瘤相关的超声特征中,病变类别、外部轮廓、血流评分和腹水都与恶性肿瘤有关(P<0.001)。绝经前、后妇女O-RADS分类的灵敏度分别为91.3%、94.9%;绝经前、后妇女O-RADS分类联合CA125的灵敏度分别为98.8%、97.0%;绝经前、后妇女O-RADS分类联合CA125的灵敏度高于单独的O-RADS分类(P<0.05)。结论:O-RADS分类在卵巢肿瘤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当O-RADS联合CA125诊断卵巢肿瘤时,灵敏度提高,有助于提高卵巢肿瘤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于鹏丽,孔文韬,薛海燕,王 颖,张一丹,龚 黎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575-580.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 quantification,VTIQ)技术测定的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在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病变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18年8月—2021年7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就诊的非肿块型乳腺病变患者203例(共207个病灶),根据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应用VTIQ技术检测病灶,比较两组间常规超声特征及SWV最大值(V max )、最小值(V min )及平均值(V mean )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VTIQ参数鉴别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病变的效能。结果:两组间常规超声特征存在差异,良性组以片状低回声为主要表现,恶性组则以微钙化为主要表现(P<0.001);恶性组的血流信号Adler分级较良性组增高(P<0.001)。恶性组病灶V max 、V min 及V mean 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组[(7.23±2.20)m/s vs(3.65±1.27)m/s;(3.22±1.26)m/s vs(2.20±0.68)m/s;(4.98±1.44)m/s vs(2.89±0.86)m/s],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 max 、V min 及V mean 鉴别非病灶良恶性的截断值分别为5.29、3.16及3.88 m/s。V max 和V mean 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V max :82.4%和90.1%;V mean :81.1%和89.1%),V min 的特异度较高(88.9%),但灵敏度较低(50.1%)。结论:应用VTIQ技术检测非肿块型乳腺病变的SWV,对于诊断其良恶性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其中V max 和V mean 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鲍文宪,沈茜刚,郑晓静,杨 孟,顾雅佳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581-585.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对临床可触及肿块的乳腺肿瘤患者健侧及患侧乳腺的平均腺体剂量(average gland dose,AGD)进行分析,分析乳腺肿块、密度与辐射剂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临床可触及乳腺肿块的患者204例,对患者行双侧乳腺头尾(craniocaudal,CC)位及内外斜(mediolateral oblique,MLO)位标准摄影检查,统计乳腺密度、压迫厚度、不同年龄段的辐射剂量,探讨乳腺X线摄影中乳腺肿块、密度与辐射剂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在204例患者中,右侧乳腺有肿块的患者101例,左侧乳腺有肿块的患者103例。根据腺体类型进行分类,脂肪型(a型)5例,散在纤维腺体型(b型)52例,不均匀致密型(c型)132例,极度致密型(d型)15例;根据年龄进行分类,40岁以下的患者30例,41~50岁的患者65例,51~60岁的患者52例,61~70岁的患者40例,71岁以上的患者17例。比较乳腺肿块患者的健侧及患侧乳腺的AGD时,患侧乳腺的AGD较健侧乳腺的AGD高3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乳腺腺体类型的健侧和患侧曝光剂量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健侧和患侧的曝光剂量组间比较时,a、b、c和d型腺体类型的AGD分别增加了48.34%、26.80%、28.64%和60.71%,可见d型腺体的AGD增幅最大,b型腺体的AGD增幅最少(P<0.05)。各年龄段中健侧和患侧的AGD值组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大于70岁患者的AGD增幅最大,41~50岁患者的AGD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X线摄影中,患侧乳腺的辐射剂量不仅与乳腺密度、压迫厚度相关,也与乳腺有无肿块有关。而且,患侧乳腺的AGD高于健侧,不同年龄段之间的辐射剂量也存在差异。
  • 沈德娟,孙 骏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586-590.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乳腺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并分析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0例乳腺NF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10例行超声检查,5例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3例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1)超声:均为单发结节,最大径0.5~4.8 cm,平均(1.7±1.3)cm。6例位于皮下浅筋膜层,3例位于乳腺腺体,1例位于胸大肌肌层,均呈水平位生长。8例内部为均匀低回声,2例为不均匀回声;8例边界模糊不清,2例边界清晰;10例后方均无声影,1例后方回声增强,3例可见高回声晕。8例Adler血流为0级,2例为1级。(2)乳腺X线摄影:4例表现局部腺体结构扭曲,呈不规则斑片状致密影,其中1例局部皮肤增厚、凹陷;1例表现为浅筋膜层的类圆形结节影。(3)MRI:2例位于浅筋膜,1例位于腺体内。3例均表现为结节影,2例边缘毛糙伴毛刺,1例边缘清楚,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呈不均匀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为1.11~1.35×10 -3 mm 2 /s;增强扫描后早期不均匀强化,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呈流入-平台型(Ⅱ型),1例皮肤增厚、凹陷。结论:对于乳腺NF的影像学诊断,超声和MRI优于乳腺X线摄影,有助于显示其病变特征。
  • 刘继伟,杨 瑞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591-595.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引导下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肺癌的气胸发生及其相关风险因素分析。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20年7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经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57例(共196个病灶)肺癌患者,进行228次RFA,按照术后第1、3、6个月的原则进行随访,之后每隔6个月复查1次,以胸部增强CT结果来评判消融效果,同时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死亡率及治疗相关的气胸发生率,随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57例肺癌患者,随访至2021年7月,共27例患者死亡(23例死于肿瘤进展,4例死于肺部感染)。治疗相关的气胸发生共17例(10.8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最长径(χ 2 =2.22,P=0.03)、肿瘤位置(χ 2 =2.85,P=0.004)、穿刺次数(χ 2 =2.71,P=0.007)及消融时间(χ 2 =2.16,P=0.03)是气胸发生的不利风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位置(OR=0.89,P=0.04)、穿刺次数(OR=0.76,P=0.02)是气胸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CT引导下RFA治疗肺癌是一项安全、微创的方法,降低穿刺次数可有效减少治疗相关气胸的发生。
  • 李京龙,王占秋,顾长聪,赵月梅,陈 涛,李文菲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596-601.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放射组学特征预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30例术前接受MRI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纳入研究。从瘤周水肿区域、肿瘤的增强区域、坏死核心区域中分别提取放射组学特征,利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建立放射组学特征模型,以10折交叉验证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根据组学评分合适的阈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亚组分析观察替莫唑胺辅助放疗是否有助于延长高风险患者的生存期。结果:选择了16个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显著相关的组学特征来构建放射组学模型,其中4个来自瘤周水肿区域,9个来自肿瘤的增强区域,其余3个来自坏死核心区域。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放射组学评分是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放射组学评分的阈值,61例(46.9%)患者被分为高风险组,另外69例(53.1%)患者被分为低风险组,两组的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组中同步放化疗患者生存期(14.2个月)明显长于单纯放疗组(7.1个月,P=0.000 16)。结论:基于MRI放射组学特征不仅与预后密切相关,并且能有效地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进行风险分层。高风险患者可以从替莫唑胺辅助同步放疗方案中获益。
  • 翟威豪,何 薇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602-606.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 18 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病灶自动勾画软件与手工勾画测量代谢参数的差异,探讨自动勾画软件应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1年5月于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东医院就诊的52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病灶自动勾画软件及手工勾画两种方式分别测得病灶的代谢参数及病灶数量,并记录处理时长。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种勾画方法获得各代谢参数值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两种勾画方法所测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 max )和SUV峰值(SUV peak )完全一致,平均SUV(SUV mean )、肿瘤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及病灶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呈高度相关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动勾画软件的病灶探测能力及效率均高于手工勾画。结论: 18 F-FDG PET/CT病灶自动勾画软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应用于DLBCL患者。
  • 唐秀斌,郭晶晶,钱清富,张秀娟,陈志奎,薛恩生,林礼务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607-611.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超声征象预测胃间质瘤生物危险度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48例胃间质瘤的超声征象与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胃间质瘤生物危险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回归方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超声征象中瘤体最大径、回声、囊性变、形态、边界、血流信号在低危组与中高危组胃间质瘤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瘤体生长部位、患者发病年龄、性别、有无症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瘤体的最大径、回声、形态均为鉴别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34、3.81、2.64,P值分别为0.03、0.02、0.04)。构建的回归方程为logistic(P)=-3.03+0.30×最大径+1.34×回声+0.97×形态,以预测概率P=0.50作为阈值,其鉴别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8.2%、77.1%及77.7%,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9。结论:以瘤体的最大径、回声、形态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胃间质瘤的生物危险度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毛 枫,韩 红,曹佳颖,董 怡,施帅楠,王文平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612-616.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腺瘤(intrahepatic bile duct adenoma,BDA)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经穿刺活检及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为BDA的患者6例,结合临床及病理学表现分析其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特点。结果:6例患者共9个病灶,所有病灶均位于肝脏包膜下。病灶最大为12 mm×10 mm,最小为6 mm×5 mm。9个病灶中有3个肿块中央出现高回声,周围是低回声环,类似“靶环征”,与病理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个肿块边界清晰,6个病灶边界欠清或边界不清。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未见明显彩色血流。超声造影显示6个病灶快速整体增强,3个病灶同步增强。9个病灶动脉期晚期或门脉期减退,均呈“快进快出”类型。超声诊断良性病变3个,恶性病变6个,准确度为33.3%。病理学上可见大量增生的小胆管,伴广泛慢性炎细胞浸润,胆管上皮分化良好,随着病程的进展,病变内增生的胆管和浸润的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纤维组织逐渐增多。结论:BDA的超声图像及临床病理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掌握其特点有利于增加对BDA的认识,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 综述
  • 张 筱,袁 正,林光武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617-624.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来,结直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发病人群也趋于年轻化,并且它被认为是一种肥胖相关癌症。这是由于现代研究证明脂肪组织不仅仅是多余热量的储存库,同时也是一种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和代谢器官。作为肿瘤微环境的一部分,脂肪酸的代谢会从肿瘤相关的炎症反应、缺氧环境和肠道微生物这几个方面影响肿瘤组织。并且不同成分的脂肪酸在肿瘤微环境中也起着不同的作用,脂肪酸的异常代谢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代谢特征,同时一些其他的代谢途径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治疗潜在的特异性靶点。脂肪酸代谢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而影像学方法则能帮助研究者们观察人体内脂肪酸代谢情况。本文主要对与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相关的脂肪酸代谢进行归纳总结,并介绍脂肪酸代谢成像的研究进展。
  • 病例报告
  • 张实来,廖芝玲,莫少州,刘子雅,蒲维维,韦红娇,丘文明,肖国有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625-629.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邓虞娇,伍 兵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630-633.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翟凌云,虞 梅,陈 穹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634-636.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栋华,季正标,龚会凌,胡 滨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637-640.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