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10-28
  

  • 全选
    |
    封面及目录
  •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陆 阳, 张丹丹, 张科蓓, 陈 洁, 成 芳, 庄治国, 华 佳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405-410.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乳腺X线摄影钙化的形态及分布,探讨可能预测乳腺病灶浸润性的钙化特征。方法:回顾并分析乳腺X线摄影检出可疑钙化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女性患者267例,患者平均年龄(48.1±9.7)岁。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浸润性癌及导管原位癌微浸润定义为浸润性病灶,将导管原位癌及各种良性病灶定义为非浸润性病灶。探讨可能预测病灶浸润性的钙化形态及分布状态:单因素分析采用χ 2 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评估模型预测能力;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模型整体拟合度。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伴点状/圆形钙化的可疑钙化及无定形钙化对乳腺非浸润性病灶具有预测价值(χ 2 =10.567,P=0.001;χ 2 =31.153,P<0.001);而细线样或细分枝状钙化及段样分布的可疑钙化对乳腺浸润性病灶具有预测价值(χ 2 =36.275,P<0.001;χ 2 =5.147,P=0.0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定形钙化是乳腺非浸润性病灶的独立预测因素(OR=0.273,95% CI 0.135~0.553,P<0.001);而细线样或细分枝状钙化是乳腺浸润性病灶的独立预测因素(OR=5.211,95% CI 1.819~14.931,P=0.002)。预测模型的AUC为0.759(95% CI 0.686~0.833),且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P>0.05)。结论:依据乳腺X线摄影钙化的形态及分布预测乳腺病灶的浸润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根据乳腺X线摄影筛查尽早地对不同性质的病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管理措施。
  • 邓亚兰, 刘 莉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411-416.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乳腺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 of the breast,GCT-B)的影像学表现,结合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并分析2017年3月—202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1例GCT-B的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digital mammography,DM)、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临床病理学资料。其中,10例行DM检查,6例行乳腺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20~66岁,中位年龄35岁,以绝经前女性多见(8例),多为偶然发现(10例)。病灶皆表现为单发小肿块,直径14~17 mm,多位于乳房上象限(10例)。病灶在DM上形态各异,部分边缘见毛刺(5例),均未伴有钙化。MRI平扫肿块信号多变,动态增强呈早期快速强化,晚期强化持续或增强。病理组织学检查11例S-100均为阳性,10例SOX-10阳性,8例CD68阳性,Ki-67增殖指数均低于10%。随访4~70个月,均无复发。结论:GCT-B是一种乳腺罕见肿瘤,好发于乳腺上部,临床上多偶然发现,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DM上呈不伴钙化的肿块,MRI动态增强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 刘世杰 , 王丽君 , 罗 冉 , 管雯斌 , 汪登斌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417-423.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探究MRI对于SP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SPC且行术前MRI检查的患者57例(共61个SPC病灶)。57例患者中,行术前乳腺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者分别为45例(48个SPC)和52例(55个SPC)。根据术前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结果,以BI-RADS≥4A类为可疑恶性,计算乳腺X线摄影、超声及MRI对SPC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度。病灶形态分为非肿块强化(non-mass enhancement,NME)与肿块两组,两组大小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伴随导管扩张的差异采用χ 2 检验。结果:乳腺X线摄影、超声及MRI对SPC的检出率为分别为64.6%(31/48)、83.6%(46/55)和100.0%(61/61),诊断准确度分别为52.1%(25/48)、65.5%(36/55)和98.4%(60/61)。在MRI上,SPC表现为NME较肿块更多见(67.2% vs 32.8%)。NME较肿块病灶更大[2.5(1.6,4.0)cm vs 1.4(1.0,1.8)cm,P<0.001],伴随导管扩张的阳性率更高[82.9%(34/41) vs 25.0% (5/20),P<0.001]。结论:乳腺MRI对于SPC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度均高于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在MRI上,SPC表现为NME较肿块更多见,前者病灶更大,更常伴随导管扩张。
  • 平洁怡, 查海玲, 陈智慧, 刘心培, 蔡梦君, 杜丽雯, 栗翠英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424-428.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Luminal A型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及超声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22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1例Luminal A型乳腺癌女性患者,其中82例为淋巴结转移组,219例为未转移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肿块及腋窝淋巴结超声图像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图像中肿块大小、形态、边缘及腋窝淋巴结超声图像中短径、长径/短径(L/S<2)、淋巴门结构消失、皮质厚度(>3 mm)、血供类型(非淋巴门型)及血流(丰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图像中的肿块大小(OR=1.842,P=0.016)、淋巴结皮质厚度(OR=2.649,P=0.036)、L/S(OR=0.354,P=0.007)及淋巴结血流(OR=2.255,P=0.039)是Luminal A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及超声特征可以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为临床医师针对Luminal A型乳腺癌的治疗提供参考。
  • 朱佳丽, 马艳强, 王 媛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429-434.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效果的预测价值,以期指导NAC评价方式的选择。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1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NAC的69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化疗前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并接受6~8个周期NAC后手术,术后以Miller Payne(MP)病理反应分级标准进行病理学疗效评价,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NAC前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的特征,logistic多因素分析乳腺癌NAC效果的独立预测指标,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69例患者病理学有效者共有54例(78.26%),无效者共有15例(21.74%)。单因素分析示边缘毛刺、后方回声衰减、增强模式、增强后病灶范围扩大等特征与NAC的疗效相关(χ 2 =4.438,P=0.035;χ 2 =4.193,P=0.041;χ 2 =4.277,P=0.039;χ 2 =4.334,P=0.037)。将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病灶后方回声无衰减、超声造影后无病灶范围扩大是NAC有效的病理学独立预测因素。以后方回声衰减、造影后病灶范围等指标构建预测模型,诊断效能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759,灵敏度为46.3%,特异度为100.0%)。结论:常规超声显示病灶后方回声衰减及超声造影后病灶范围扩大等指标可预测乳腺癌NAC的病理学疗效,该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较高,对乳腺癌NAC临床诊疗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 唐修亮, 缪 青, 杨 斌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435-439.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定量模型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效果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于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住院接受CCRT治疗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16例,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治疗2周和外照射结束后行经阴道CEUS检查,并采用CEUS联合TIC定量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整体患者及TP方案组CCRT治疗2周和外照射结束后达峰时间分别较治疗前明显缩短;TP方案组CCRT治疗2周曲线下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结论:CEUS联合TIC能够体现中晚期宫颈癌CCRT治疗后肿瘤内部血流灌注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早期疗效评估价值。
  • 徐亚丹, 王文平, 朱宇莉, 王 希, 季正标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440-444.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retroperitoneal ganglioneuroma,RGN)的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表现特征,以期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度。方法:收集并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RGN的12例患者的超声图像,其中8例患者行CEUS检查,观察病灶的增强方式、增强强度,以及不同增强时相的表现特点。结果:12例患者病灶均为单发,12个病灶均呈低回声,周边均见高回声包膜,8个病灶内部回声欠均匀,4个病灶内部回声尚均匀,其中7个病灶内部伴有点状钙化。8个病灶形态不规则,4个病灶形态规则呈椭圆形。4个病灶边界尚清,8个病灶边界欠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测及7个病灶内部少量点状彩色血流。超声造影显示5个病灶动脉期呈轻度整体均匀增强,1个轻度整体不均匀增强,2个病灶呈周边为主不均匀轻度增强,8个病灶静脉期及延迟期缓慢减退呈低回声。结论:RGN二维超声多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团块,伴高回声包膜,点状钙化具有一定特征,形态不规则,呈“泪滴状”时较具提示作用,病灶虽大但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测及血流信号少,超声造影后病灶多表现为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缓慢减退。
  • 张丰盛, 王 撵, 宋少莉, 杨 红, 王明伟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445-452.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一种 68 Ga标记四嗪探针( 68 Ga-NOTA-Tz)的优化标记条件,并评价其体内外性质。方法:开展 68 Ga-NOTA-Tz的标记条件优化实验,包括反应体系的pH值、温度、时间和前体用量等4种影响因素。利用放射性快速薄层色谱(Radio-iTLC)和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Radio-HPLC)测定 68 Ga-NOTA-Tz的标记率和体外稳定性,并进行脂水分配系数log P、血浆蛋白结合率、BALB/c正常鼠血液半衰期和生物分布、以及在SMMC-7721移植瘤模型MicroPET/CT显像等体内外性质评价。结果:根据优化实验结果, 68 Ga-NOTA-Tz最佳标记条件是反应体系pH=3.8、反应温度45 ℃、反应时间10 min、前体用量5 nmol,在此条件下其标记率大于95%。体外实验显示, 68 Ga-NOTA-Tz在生理盐水和胎牛血清中的稳定性分别保持在95%和90%以上(4 h内),其脂水分配系数log P为-2.06±0.02,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0%左右(1.5 h内)。血液半衰期实验表明, 68 Ga-NOTA-Tz的早期快速分布半衰期为1.1 min、终末缓慢清除半衰期为29.1 min。体内生物分布和肿瘤MicroPET/CT发现, 68 Ga-NOTA-Tz主要分布于肝、胆、肾脏和膀胱等代谢器官,对应的%ID/g均较高,同时在肿瘤组织均匀分布,0.5、1.0、1.5 h时的%ID/g mean 分别为1.6±0.11、1.3±0.15和1.3±0.12,与肌肉和心脏的较为接近。结论:本研究优化建立了四嗪探针 68 Ga-NOTA-Tz的制备条件,其标记率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亲水性,在体内能快速而均匀地分布至肿瘤组织,有利于其应用于基于体内生物正交点击反应的肿瘤预靶向PET/CT显像。
  • 孙 震, 赵燕燕, 毛旻航, 王丽丽, 张晓莹, 王惠煜, 吴玉涛, 顾思芸, 刘士涛, 董 筠, 钱 政, 庄 橙, 陈 涛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453-460.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国产uMI 780型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仪在临床应用 18 F-FDG进行全身(脑部+体部)显像时的最佳图像采集及处理条件。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5月符合要求的受试者400例,将400例患者随机纳入预先制订的由 18 F-FDG注射量2.96 MBq/kg和3.70 MBq/kg、脑部PET显像时间3 min和2 min、体部2 min/床位和1.5 min/床位三者组合形成的4组(A1、A2、B1、B2,每组100例)研究序列。按照优(3分)、良(2分)、差(1分)对脑部和体部PET图像的代谢分布清晰度、设备性伪影、图像均匀性进行视觉评价,比较 18 F-FDG注射量、显像时间和重建算法或重建参数组合对脑部和体部PET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脑部PET图像质量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ordered subset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OSEM)均明显优于滤波反投影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P<0.001),而不同 18 F-FDG注射量及显像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 18 F-FDG注射量为2.96 MBq/kg时,体部PET显像时间2 min/床位的代谢分布、图像均匀性均明显优于1.5 min/床位(P<0.05),而设备性伪影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注射量为3.70 MBq/kg时,显像时间2 min/床位和1.5 min/床位间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显像时间为2 min/床位时,注射量3.70 MBq/kg和2.96 MBq/kg间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显像时间为1.5 min/床位时,注射量3.70 MBq/kg在代谢分布和图像均匀性上呈现比注射量2.96 MBq/kg更好的趋势;应用OSEM算法重建体部PET图像时,迭代2次的代谢分布和图像均匀性明显优于迭代3次(P<0.01),而对设备性伪影无显著影响;高斯半高宽(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FWHM)为4 mm的代谢分布和图像均匀性明显优于3 mm的图像(P<0.01),而图像设备性伪影仅个别组别呈现4 mm明显优于3 mm的图像(P<0.01)。结论:研究得出国产uMI 780型PET/CT仪临床应用18 F-FDG的最适图像采集和处理方案共两个:① 注射量2.96 MBq/kg;脑部显像2 min,OSEM重建;体部显像2 min/床位,OSEM重建的迭代次数为2、高斯FWHM为4 mm。② 注射量3.70 MBq/kg;脑部显像2 min,OSEM重建;体部显像1.5 min/
    床位,OSEM重建的迭代次数为2、高斯FWHM为4 mm。
  • 综述
  • 李冰冰, 武志芳, 杨 帅, 崔曹哲, 李肖萌, 吕豆豆, 胡凌志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461-465.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癌症首位。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且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大多数肺癌患者发现时已处于晚期,预后较差。改善预后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随着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进步,深度学习作为目前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的一大分支,被认为是医学图像分析领域的宝贵工具,现已在早期肺癌的筛查、诊疗和预后评估以及晚期肺癌的随访中广泛应用,并取得诸多成果。本文阐述了近年来深度学习在肺癌 18 F-FDG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主要介绍图像采集与重建、病灶检测与分割、诊断与鉴别诊断、基因突变状态与免疫治疗靶点及治疗反应与结局预测等,并对其发展前景及面临的挑战予以梳理。
  • 杨 潇, 郭桂英, 孙建男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466-471.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恶性血液病(hematologic malignancies,HM)肺部感染是临床常见且频发的疾病,早期、准确并快速确定病原体类型是治疗的关键,传统检测手段具有一定可靠性但存在许多不足。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etag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逐步应用于临床,病原mNGS在肺部感染病变的诊断中体现出一定价值,HM在不同的阶段出现各种肺部感染往往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及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本文聚焦于mNGS及CT两种检查手段,对其各自特点及HM肺部感染的联合诊断现状进行综述。
  • 张 颖 , 张一峰 , 徐辉雄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472-477.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67年超声首次应用于甲状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超声已成为甲状腺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一线影像学方法。基于常规超声的甲状腺结节风险分层系统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超声造影、基于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的分子诊断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疾病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热消融治疗具有定位精准、创伤小、最大限度保留甲状腺功能等优势。相关指南共识对甲状腺疾病微创治疗操作进行规范。甲状腺科普工作进一步规范疾病诊治、提升全国甲状腺疾病治疗水平。本文就2022年中国学者在甲状腺超声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进展进行述评。
  • 李一鸣, 丁 红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478-482.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糖尿病足的风险评估和早期诊断研究意义重大,对进展期出现的足底负荷和生物力学特性变化进行监测可间接评估糖尿病足风险。本文针对应用无创性力学相关参数评估糖尿病足风险的方法、原理和临床价值予以综述。
  • 病例报告
  • 杨 杨 , 徐惠君 , 张 菁 , 王 莹 , 孟培培 , 徐 泉
    肿瘤影像学. 2023, 32(5): 483-484.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