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28
  

  • 全选
    |
    封面及目录
  •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指南解读
  • 任 彦, 尹 波, 芮文婷, 程海霞, 黄若凡, 秦智勇, 汪 洋, 张家文, 姚振威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01-107.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肿瘤反应评价(response assessment in neuro-oncology,RANO)标准在临床试验和实践中被广泛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的评估标准[高级别胶质瘤(high grade glioma,HGG)神经肿瘤评估标准(RANO-HGG)、改良 RANO(modified RANO,mRANO)和免疫治疗RANO(immunotherapy RANO,iRANO)]常导致临床疗效评估的差异,也增加了究竟使用哪一套标准进行评估的不确定性。2023年9月RANO工作组针对所有神经胶质瘤制定了统一的新版神经肿瘤反应评估标准(RANO 2.0)。磁共振成像是神经肿瘤治疗反应评估的主要检查手段,而随着神经肿瘤治疗方式的多样化,神经肿瘤治疗反应的影像学表现也更加复杂。本文主要针对RANO 2.0的影像学部分进行介绍,目的是解析新版RANO中关于磁共振成像评价的技术和诊断要点,旨在为影像医学在成人神经胶质瘤治疗反应评价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帮助。
  • 专家述评
  • 管一晖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08-114.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与氨基酸示踪剂所提供的脑肿瘤(尤其是胶质瘤)的生物学特征已超越了传统结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用于脑肿瘤初始诊断、肿瘤边缘的描绘、手术和放射治疗的计划制订、残留肿瘤的评估及治疗后反应的评估。PET/MRI一体化成像允许在一次检查中同时获取PET和功能MRI序列多个参数,减少扫描时间,氨基酸PET与功能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或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空间分布一致性虽然存在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多模态检查模式对脑胶质瘤的功能学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互补信息。本述评旨在简述脑肿瘤各种氨基酸示踪剂,以及对氨基酸PET/MRI在胶质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的实际理解,另外还概述了新型放射性示踪剂转化进展,展望氨基酸PET/MRI放射组学、机器学习和成本效益方面的未来应用前景。
  • 张显迪 , 邱路萍 , 丁 红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15-120.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胶质瘤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胶质瘤的标准化治疗是最大限度地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由于开颅术中“脑漂移”的存在和保护脑功能区的需求,术中超声多种新技术可发挥实时导航定位、协助判断肿瘤边界和识别残留病灶的作用;此外,超声造影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快速分子病理学诊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超声响应性纳米体系具有临时打开血脑屏障和精确控制药物释放的双重效应,并呈现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针对胶质瘤的高度特异性。本文对上述临床和基础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旨在为脑胶质瘤的诊疗提供新的参考。
  • 任 鹏, 蒋宇超, 尤 佳, 程 炜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21-126.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影像统计建模是神经科学和医学领域的一个关键分支,本文对近年来神经影像统计建模领域的重要方法学进展进行述评。首先,本文介绍了认知解码模型,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正交分解方法和表征相似性分析来解析神经影像数据中潜在的认知加工过程。其次,本文探讨了神经影像个体化建模方法,包括规范性建模和个体脑功能剖分,以及它们在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随后,本文讨论了数据驱动的疾病进展模型,阐述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统计学工具推断出疾病生物标志物随时间而变化的进展模式,以及该方法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本文分析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神经影像建模方法及其在神经影像领域中的应用。
  • 专题论著
  • 华 涛, 周维燕, 周支瑞, 黄 琪, 李 明, 朱毓华, 管一晖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27-135.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 18 F-FE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双模态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并对成人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进行非侵入性预测分析。方法:回顾并分析58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未治疗成年胶质瘤患者的 18 F-FET PET/CT影像学数据,根据病理学分级将患者分成低级别胶质瘤组[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Ⅱ级,共计32例]和高级别胶质瘤组(WHO Ⅲ级13例、WHO Ⅳ级13例,共计26例)。在PET、CT影像模态中分别提取105个影像组学特征参数进行分析,采用基于R语言机器学习算法的5折交叉验证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方法,构建成人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3个独立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PET-Rad模型、CT-Rad模型和PET/CT-Rad模型),然后再采用全子集回归对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进行校正。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基于4个 18 F-FET PET影像组学参数建立PET-Rad模型的AUC为0.845(95% CI 0.726~0.927);基于3个CT影像组学参数构建的CT-Rad模型的AUC为0.802(95% CI 0.676~0.895);而联合3个CT和2个PET影像组学特征的 18 F-FET PET/CT-Rad模型的AUC为0.901(95% CI 0.794~0.964),准确度为86.21%。DeLong检验结果显示PET/CT-Rad模型优于CT-Rad模型(P=0.032)。尽管PET/CT-Rad模型效能优于PET-Rad模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构建胶质瘤病理学级别预测的PET/CT-Rad模型中,3个CT影像组学参数分别为firstorder_10Percentile、glrlm_LowGrayLevelRunEmphasis、ngtdm_Busyness,其中glrlm_LowGrayLevelRunEmphasis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其相对重要性为30.97%;2个PET组学特征为firstorder_Maximum和ngtdm_Contrast,其相对重要性分别为21.99%、21.01%。结论:基于 18 F-FET PET与CT双模态影像组学特征相结合的预测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未经治疗成人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可为临床诊治决策提供依据和重要参考。
  • 方 磊, 方 慧, 耿源源, 殷 润, 刘新疆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36-142.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鉴别诊断脑膜瘤组织病理学分级的价值及其与Ki-67增殖指数的关系。方法:回顾并分析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脑膜瘤的51例患者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病理学分级分为低级别脑膜瘤(low-grade meningioma,LGM)组45例和高级别脑膜瘤(high-grade meningioma,HGM)组6例,计算平均ADC(ADC mean )、最小ADC(ADC min ),以及两者相对值(rADC mean 、rADC min )。比较两组ADC mean 、ADC min 、rADC mean 、rADC min 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ADC各参数的鉴别诊断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ADC各参数与Ki-67增殖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GM组的ADC mean 、ADC min 、rADC mean 及rADC min 均高于HGM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ADC参数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DeLong检验显示AUC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DC min 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其最佳截断值为
    0.657×10 -3 mm 2 /s,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95.56%。ADC mean 、ADC min 、rADC mean 及rADC min 均与Ki-67增殖指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ADC有助于术前预测脑膜瘤的病理学分级及Ki-67增殖指数,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支持。
  • 论著
  • 林呈祥, 胡培安, 乔中伟, 沈茜刚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43-149.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探讨儿童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PNET)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对此类少见疾病的认识及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并分析27例由病理学检查证实为pPNET的患儿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资料,比较分析不同起源pPNET患者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27例pPNET患者中,12例来源于骨组织,包括椎体3例,四肢骨3例,髂骨2例,下颌骨、颞骨、颧骨及眼眶各1例;15例源于软组织,包括腹盆腔3例,肾脏3例,胸部3例,下肢肌间隙2例,肾上腺、胰腺、腮腺及颈部各1例。本研究中起源于软组织的pPNET较起源于骨组织的病灶更大(7.9 vs 4.2,P<0.001)、Syn阳性率更高(80.0% vs 25.0%,P=0.007)、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5 vs 0,P=0.047)。在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扫上,91.7%的病灶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影,起源于骨组织的肿瘤则伴有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软组织起源的pPNET病灶内见钙化影;增强后所有肿块样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并伴不同程度的囊变影。骨组织起源的PNET患者在平扫图像上较软组织起源的PNET更易表现为边界不清(100.0%vs 58.3%,P=0.037)。9例起源于骨组织pPNET患者术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均显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不规则软组织肿块,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结论:pPNET可累及身体的各个部位,若CT或MRI上表现为巨大、边界不清、伴有或不伴有骨质破坏的不均匀强化的侵袭性软组织肿块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 汤奕林, 林 砺, 黄 丽, 林惠卿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50-155.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预测因素及与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的关系,旨在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早期诊断识别及后续预测模型构建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并纳入2019年1月—2023年1月于第九〇九医院行手术治疗并接受APT成像检查的脑干胶质瘤患者79例,根据病理学分级标准分为高级别组(38例)和低级别组(4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分析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预测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囊性病变、病灶最大径、APT成像信号强度平均值及最大值均可能与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囊性病变、病灶最大径≥2 cm、APT成像信号强度平均值及最大值均是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利用囊性病变、病灶最大径≥2 cm、APT成像信号强度平均值、APT成像信号强度最大值及logistic模型预测概率对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情况进行预测,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50、0.50、2.95%、4.11%、37.85%,约登指数分别为38.19%、44.42%、51.73%、42.17%、65.28%。结论:囊性病变、病灶最大径与APT成像信号强度可作为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独立预测因素,且APT成像信号强度平均值具有更佳的预测效能。
  • 陈凯玲, 王 坤, 毛丽娟, 毛 枫, 韩 红, 曹佳颖, 张小龙, 王文平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56-162.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瑞格非尼对不全消融残癌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3D-CEUS)评估靶向治疗反应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兔VX 2 肝原位种植瘤模型及不全消融模型,随机将实验兔分为4组(n=5):不全消融组(A组)、不全消融+靶向治疗组(B组)、靶向治疗组(C组)、对照组(D组)。在不全消融治疗前当天及治疗后7、14、21、28 d进行3D-CEUS检查并进行在机定量参数分析,实验结束后取出VX 2 肿瘤行细胞增殖指数(Ki-67)、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在治疗后21和28 d,B组和C组的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显著低于治疗前(P值分别为0.046,0.033);而且,B组和C组的PI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7,0.031)。在治疗后28 d,B组和C组的上升支斜率(S)显著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5, 0.014);而且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治疗后28 d,各组肿瘤组织Ki-67增殖指数、MVD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EUS定量分析技术可反映瑞格非尼抑制肝VX 2 原位种植瘤残癌增殖的治疗效果。
  • 赵 静, 沈志云, 王 慧, 李金凝, 朱云开, 陈亚青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63-169.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声衰减成像(attenuation imaging,ATI)技术在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脂肪变性及其分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9月—2023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的肥胖儿童70例,2名观察者采用ATI技术分别测定肥胖儿童肝脏声衰减系数(attenuation coefficient,AC),以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MRI-PDFF)为参考标准,并依据肝右叶MRI-PDFF将受试者分为正常肝脏(S0)、轻度肝脂肪变性(S1)、中度肝脂肪变性(S2)及重度肝脂肪变性(S3)。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AC与MRI-PDFF的相关性;应用方差分析比较S0、S1、S2及S3的AC;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AC对NAFLD肝脂肪变性及其分级中的诊断效能;应用双向混合效应模型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获取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观察者1及观察者2的AC与MRI-PDFF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0.809;观察者1的S0、S1、S2及S3级的AC分别为(0.59±0.05)、(0.73±0.11)、(0.82±0.09)及(0.89±0.08)dB·cm -1 ·MHz -1 ,观察者2的S0、S1、S2及S3级的AC分别为(0.61±0.07)、(0.74±0.10)、(0.82±0.10)及(0.89±0.07)dB·cm -1 ·MHz -1 ,各级别之间的A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观察者1 AC诊断≥S1、≥S2、≥S3的AUC分别为0.954、0.887、0.877,观察者2 AC诊断≥S1、≥S2、≥S3的AUC分别为0.938、0.880、0.882;双向混合效应模型ICC分析显示AC在观察者之间的ICC为0.897(95% CI 0.939~0.934)。结论:ATI技术获得的AC对肥胖儿童NAFLD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肥胖儿童NAFLD诊断和肝脂肪变性分级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何碧媛, 周毓青, 陈田田, 高海换, 宋 芬, 张会萍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70-173.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primary fallopian tube carcinoma,PFTC)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漏诊、误诊原因,提高术前诊断准确度。方法:回顾并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收治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3例PFTC患者的超声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超声提示输卵管来源7例(53.85%,7/13),误诊5例(38.46%,5/13),漏诊1例(7.69%,1/13)。依据术前超声表现,13例PFTC患者分为5类:Ⅰ类1例,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包块;Ⅱ类2例,为囊性包块,囊壁上见乳头样突起,乳头样结构内见血流信号;Ⅲ类5例,为“腊肠形”囊实性混合回声,边界清晰,实性区域内见血流信号;Ⅳ类2例,为“腊肠形”实性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晰;Ⅴ类3例,为不规则形实性低回声包块,单发或多发,边界欠清。术前超声诊断效能:Ⅰ类1例,术前100.0%(1/1)漏诊;Ⅱ、Ⅲ、Ⅳ类诊断准确度分别为100.0%(2/2)、80.0%(4/5)、50.0%(1/2);Ⅴ类误诊率100.0%(3/3)。结论:不同超声分类的PFTC术前诊断准确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病灶太小容易漏诊,晚期患者误诊率高,但典型的PFTC术前超声诊断准确度值得肯定。此外,结合患者临床病史可为PFTC的鉴别诊断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
  • 杨 钰, 陈 萍, 叶宝英, 孙陶陶, 牛建梅, 周雷平, 王 慧, 施立晔, 陈 炯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74-179.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联合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胎儿心脏横纹肌瘤(cardiac rhabdomyoma,CR)及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10年1月—2022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经产前超声诊断及疑似胎儿CR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结果:经产前超声检查共诊断或疑似胎儿CR 41例,均为单胎。同时行MRI检查者30例(73.2%),其中11例诊断为单纯性CR(36.7%),16例(53.3%)CR合并颅内TSC,3例MRI未发现胎儿心脏占位性病变,其中1例出生后心脏超声证实为肥大肌束,1例新生儿心脏超声检查正常,1例失访。41例中12例在产前进一步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4例发现异常,3例基因检测证实TSC基因突变。结论:产前超声是CR的首选检查方法,对CR的检出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而超声联合MRI可进一步提高CR的诊断准确度和TSC检出率,结合染色体核型及TSC相关基因检测,可更好地提供产前诊断咨询及预后评估。
  • 邢金丽, 冯 峰, 朱兴华, 傅爱燕, 顾亮亮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80-185.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同参数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14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其中LVSI(-)组109例,LVSI(+)组37例。测量两组患者表观弥散系数最大值(maximum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max )、ADC最小值(ADC min )、ADC平均值(ADC mean )这3个参数,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ADC min 及ADC mean 鉴别子宫内膜癌LVSI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ADC max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ADC meanF=13.832,P<0.001)及ADC minF=19.92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C min 、ADC mean 预测子宫内膜癌LVSI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0.772。根据最佳诊断阈值,ADC min 及ADC mean 评估子宫内膜癌LVSI的灵敏度分别为86.5%及62.2%,特异度为71.6%及82.6%。ADC min 评估LVSI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ADC meanZ=2.221,P=0.026)。结论:ADC min 及ADC mean 均有助于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LVSI,且ADC min 的诊断效能更高。
  • 王 勇, 杨彦松, 李 鼎, 邱永娟, 张明珠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86-196.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直肠系膜脂肪面积(mesorectal fat area,MFA)与中低位直肠癌异时性肝转移(metachronous liver metastasis,MLM)的关系。方法:回顾并纳入2016年12月—2019年12月于南通市肿瘤医院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的26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以入组者行直肠癌根治术为随访起始时间,2022年12月31日为随访截止时间,平均随访(51.5±13.9)个月,随访期间31例发生MLM,229例无MLM。由2名阅片者独立重新判读HR-MRI影像学征象,在肿瘤最大截面的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斜轴位图像上沿直肠系膜筋膜(mesorectal fascia,MRF)进行勾画,获得MFA。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 2 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基线资料、HR-MRI影像学征象和MFA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发生MLM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分析MLM危险因素的预后作用。结果:MLM组较无MLM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异常率高[17(54.8%) vs 83(36.2%),P=0.046],HR-MRI上的N分期(HR-MRI reported N stage,mrN stage)高[17(54.8%) vs 81(35.4%),P=0.036],HR-MRI上的壁外血管侵犯(HR-MRI reported extramural vascular invasion,mrEMVI)阳性率高[14(45.2%) vs 54(23.6%),P=0.010],MFA值小(9.34±3.77 vs 11.43±5.13,P=0.00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mrN stage阳性、mrEMVI阳性、MFA<14.6 cm 2 和术前未进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是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MLM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mrN stage阳性组、mrEMVI阳性组、MFA<14.6 cm 2 组的无MLM生存率均显著低于其对应组,而无MLM生存率在是否接受nCRT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rN stage阳性、mrEMVI阳性、低MFA和术前未进行nCRT是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MLM的危险因素。
  • 综述
  • 张会萍, 周毓青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194-199.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声检查是卵巢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卵巢肿瘤的诊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超声检查规范 化、同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卵巢肿瘤超声检查、超声报告书写及存图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卵巢肿瘤分析的用词、原则及预测模型,美国放射学会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的超声共识指南,以及国家超声医学 质量控制中心的卵巢与附件超声检查规范及质量控制方案,对卵巢肿瘤超声检查提出了规范术语、建立诊断预测模型或恶 性风险分类及临床分层管理的意见与建议。本文结合国际国内基于卵巢肿瘤超声声像图特征的主要研究、共识、指南或规 范,介绍卵巢肿瘤规范化超声用词以及有关的判断原则与预测模型。
  • 张雅琴, 杨飞跃, 赵宇靖, 郭乐杭, 徐辉雄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200-204.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过去的2022年里,高频超声技术在皮肤疾病管理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拓展。许多棘手的临床问题通过采用高频超声,获得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特别是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进展,不断为超声技术赋能,为皮肤科医师提供多维度、精确化的临床诊疗信息。本文就2022年皮肤超声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
  • 病例报告
  • 王晋婷, 黄仕豪, 段庆红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205-208.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闻竹, 聂 芳
    肿瘤影像学. 2024, 33(2): 209-212.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