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28
  

  • 全选
    |
    封面及目录
  •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述评
  • 王 潇, 许晓平, 宋少莉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457-469.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凭借其无创性和高灵敏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诊断。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是一种Ⅱ型丝氨酸蛋白酶,其在90%的恶性实体瘤中高表达。目前以FAP为靶点,已经开发了多种FAP抑制剂(FAP inhibitor,FAPI),其中大多数都具有纳摩尔水平的FAP亲和力以及高FAP选择性,应用于肿瘤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此外,FAP还在活化的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有部分学者探究了FAPI PET/CT在非肿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将针对于FAP靶向分子影像探针以及在肿瘤疾病和非肿瘤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
  • 丁 颖, 杨 辉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470-474.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targeted radionuclide therapy,TRT)指通过各种手段使放射性药物在肿瘤组织内聚集的治疗方式。基于治疗方式的不同,TRT可分为化学/生物靶向内照射治疗与物理靶向内照射治疗。TRT一般指全身给药的化学/生物靶向核素治疗。随着核医学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精准医学的推进,临床上已将分子影像与物理靶向核素治疗相结合,形成诊疗一体化的物理靶向核素治疗。本文以目前临床常见和新兴的物理靶向核素治疗为例,介绍诊疗一体化在物理靶向核素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张召奇, 赵新明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475-484.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最早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发现,是前列腺癌等 高表达PSMA肿瘤诊疗的重要靶点。多种显像和治疗核素标记的PSMA不同配体在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中显示出重要作用。 本文就靶向PSMA诊疗一体化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述评。
  • 程 华, 白立言, 宋少莉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485-492.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在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中的应用已引起核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FAP的高表达细胞存在于多数癌组织中,健康组织中很少表达,因此靶向FAP蛋白的核素探针有巨大的诊断和治疗潜力。与临床上广泛应用的 18 F-FDG相比,聚集于FAP的示踪剂在许多适应证中显示出更好的靶本底比值(肿瘤背景比值)。与 18 F-FDG不同,FAP靶向示踪剂的临床使用过程不需要复杂的准备工作,例如对患者的饮食限制,并且在治疗方法中提供了放射配体治疗的可能性。尽管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放射性标记抗体进行临床研究,但核医学中FAP靶向探针研发的突破性事件是2018年FAPI示踪剂的引入和临床应用。从那时起,靶向FAP示踪剂的开发和应用成为放射性制药和核医学界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制药公司的广泛关注。本文将针对FAP靶向放射性药物的开发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专题论著
  • 章泽宇, 崔 斌, 汪建华, 王胜利, 张英英, 梁思雨, 程 超, 左长京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493-500.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 68 Ga-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 inhibitor,FAPI)-04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显像的最佳扫描时间点,并评估肿瘤与阻塞性炎症中 68 Ga-FAPI-04药代动力学的差异。方法:回顾并分析2021年1—11月因腹部肿瘤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 68 Ga-FAPI-04 PET/CT显像的患者临床资料。利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比较各时间点肿瘤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 max )、肿瘤背景比值(tumor-to-background ratio,TBR)和图像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对肿瘤及阻塞性炎症的滞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例患者,在15 min、1 h和2 h肿瘤灶的SUV max 分别为8.52(4.18~18.4)、8.59(4.69~13.8)和7.64(3.22~21.0),对应的TBR为4.22(1.87~17.76)、4.67(2.20~29.05)和4.30(2.48~35.20)。尽管1 h的SUV max 和TBR值高于其他时间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min、1 h和2 h的SNR分别为6.41(2.45~8.24)、5.0(1.68~5.57)和3.02(1.39~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1.691,P<0.001),其中15 min的SNR最高。此外,15 min与1 h间肿瘤灶的RI显著高于阻塞性炎症(-0.195~0.415 vs -0.422~0.11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注射 68 Ga-FAPI-04后15 min的图像SNR最高,可作为临床常规扫描时间点。此外,15 min与1 h的RI可有效地用于区分肿瘤与阻塞性炎症。
  • 戚 鸣, 张建平, 陈峙昊, 杨洪星, 乔 莹, 黄正文, 唐亦睿, 刘 菲, 徐俊彦, 宋少莉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501-507.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 177 Lu-DOTATATE治疗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GEP-NEN)后不同时间点患者体外辐射水平,为辐射安全及患者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23年5—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 177 Lu-DOTATATE住院治疗的GEP-NE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单次静脉给予(7 618.5±241.9)MBq的177 Lu-DOTATATE治疗,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测量其正前方1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析周围剂量当量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纳入的30例GEP-NEN患者共行78次 177 Lu-DOTATATE治疗,给药结束后即刻其正前1 m处的平均剂量当量率为20.0 μSv/h。周围剂量当量率随时间呈指数衰减,其降至10 μSv/h的平均时间为3.95 h,95% CI上限时间为4.6 h。24 h内周围剂量当量率的有效半衰期为1.42 h。结论:在每次 177 Lu-DOTATATE治疗后,其周围剂量当量率随时间快速降低,平均3.95 h时其在1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至10 μSv/h。在4.6 h时,95%的患者可降至10 μSv/h以下。本研究为中国制定177 Lu-DOTATATE治疗时患者的出院标准或患者的管理提供试验数据和依据。
  • 张晋滔, 裴文婕, 赵玥琪, 李腾飞, 陈 跃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508-514.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放射配体治疗(radioligand therapy,RLT)是一种结合靶向治疗和辐射细胞杀伤能力的新兴疗法。本文探讨了 177 Lu-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2286 RLT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临床试验和患者结果分析,全面评估该疗法的治疗潜力,旨在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预后。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2年9月—2024年4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 177 Lu-FAP-2286 RLT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进行了 68 Ga-FAP-2286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并显示病灶内FAP高表达。每个治疗周期的 177 Lu-FAP-2286剂量约为200 mCi(7.4 GBq),通过静脉输注于4 h内完成,治疗间隔为8~12周,总治疗次数为4~6周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包括实验室检查、不良事件记录、与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1.1和基于PET/CT的实体瘤PET疗效评价标准(PET response criteria in solid tumor,PERCIST)1.0标准评估。数据分析使用SPSS 26.0进行,正态性检验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纳入的10例患者中(8例男性和2例女性,年龄范围为53~73岁),治疗周期分布为1例接受6个周期,3例接受4个周期,1例接受3个周期,4例接受2个周期,1例仅接受1个周期。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治疗显示, 177 Lu-FAP-2286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主要不良反应为疲劳和腹胀,无严重血液系统毒性和肝肾功能损伤。疗效评估显示,PR率为30.0%,SD率为50.0%,进展性疾病(progressive disease,PD)率为20.0%。总体缓解率为30.0%,疾病控制率为80.0%。根据改良的PERCIST 1.0标准,PR率为30.0%,SD率为50.0%,PD率为20.0%。结论: 177 Lu-FAP-2286 RLT在晚期肺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显著的疗效,具有较高的疾病控制率和总体缓解率。虽然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但结果支持了 177 Lu-FAP-2286 RLT作为一种有效治疗晚期肺癌的新策略。未来需要更大规模和长期随访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 王育珠, 樊 卫, 胡莹莹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515-522.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 18 F-氟代脱氧葡萄糖(fluro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 18 F-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 inhibitor,FAPI)PET/CT对腹盆腔恶性肿瘤治疗后临床怀疑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21年9月—2024年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腹盆腔恶性肿瘤治疗后临床怀疑肿瘤复发/转移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病理学资料及 18 F-FDG PET/CT、 18 F-FAPI PET/CT显像结果,分别测量患者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 max )并计算肿瘤背景比值(tumor-to-background ratio,TBR),利用小提琴图及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两种显像剂的SUV max 及TBR,并计算各自的诊断效能。结果:64例(男性33例,女性31例)腹盆腔恶性肿瘤治疗后临床怀疑肿瘤复发/转移患者中52例被临床或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转移。两种显像所示SUV max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提琴图中,18 F-FAPI PET/CT的SUV max 中位数高于18 F-FDG PET/CT显像,并且分布较为集中;TB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 18 F-FAPI PET/CT TBR高于 18 F-FDG PET/CT。 18 F-FDG PET/CT和 18 F-FAPI PET/CT诊断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55.8%(29/52)和 88.5%(46/52),特异度为83.3%(10/12)和58.3%(7/12),准确度为60.9%(39/64)和 82.8%(53/64)。结论:对于腹盆腔恶性肿瘤治疗后临床怀疑复发/转移的患者, 18 F-FAPI PET/CT是优于 18 F-FDG PET/CT的成像方式,特别是腹膜转移,18 F-FAPI PET/CT可作为 18 F-FDG-PET/CT显像阴性时的补充方法,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信息。
  • 论著
  • 裴文婕, 张 渝, 张晋滔, 黄占文, 陈 跃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523-529.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与临床参数相比, 68 Ga-FAP-2286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否可以识别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更短的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方法:回顾并分析2023年4月—2024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晚期消化系统肿瘤且在经手术治疗、放化疗及靶向免疫治疗后行 68 Ga-FAP-2286 PET/CT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通过手动分割肿瘤负荷[计算肿瘤体积、峰值/平均值/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肿瘤背景比值(tumor-to-background ratio,TBR)和细胞表面上的肿瘤受体结合(tumor receptor binding,TRB),TRB定义为SUV mean 乘以肿瘤体积],对扫描进行目视和定量评估。临床参数包括性别、既往治疗的方式和年龄。成像后,记录OS。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30~83岁。在单变量COX回归分析中,较高的TBR(HR=1.217,95% CI 1.022~1.448,P=0.027)、TRB(HR=1.001,95% CI 1.000~1.002,P=0.029)和淋巴结转移的存在(HR=3.783,95% CI 1.033~13.854,P=0.045)与较短的OS显著相关。较大的肿瘤体积有显著性趋势(HR=1.004,95% CI 1.000~1.009,P=0.066),而其他参数都不能预测OS。在多变量COX回归中,只有TRB被确定为OS的重要独立预后因素(HR=1.001,95% CI 1.000~1.003,P=0.018)。在Kaplan-Meier分析中,TRB高于中位数142、TBR高于中位数8.3和存在淋巴结转移与较短的OS相关。结论:在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通过 68 Ga-FAP-2286 PET/CT检测到的TRB升高是OS的独立预测因子。
  • 蔡 婷, 董维露, 刘 慧, 张 芹, 赵 淳, 吴意赟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530-535.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在术前诊断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性质的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18年6月—2021年7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乳腺癌患者术前前哨淋巴结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比较单独应用常规超声检查、经静脉超声造影、经淋巴管超声造影及三者联合应用,对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性质的诊断效能。结果:纳入122例乳腺癌患者共计122枚前哨淋巴结病理学检查显示27枚前哨淋巴结发生转移,95枚未发生转移;常规超声诊断前哨淋巴结性质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准确度分别为70.37%、84.21%、55.88%、81.14%,经淋巴管造影诊断前哨淋巴结性质的灵敏度、特异度、PPV、准确度分别为66.67%、93.68%、75.00%、87.70%,经静脉造影诊断前哨淋巴结性质的灵敏度、特异度、PPV、准确度分别为44.44%、94.74%、70.59%、83.61%,三者联合诊断前哨淋巴结性质的灵敏度、特异度、PPV、准确度分别为77.80%、75.79%、47.73%、76.23%;经淋巴管造影组及经静脉造影组的特异度分别与常规超声及三者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淋巴管造影组PPV与三者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淋巴管造影组准确度与三者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模态超声能够在术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性质评价中提供更高的诊断价值。
  • 杨 馨, 杨宏楷, 戚 轩, 翟承凤, 何永胜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536-544.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ticipa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20年11月—2023年8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行前列腺MRI检查且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癌的患者资料。提取mpMRI图像数据,包括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小视野弥散加权成像(zoomed imaging technique with parallel transmissi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ZOOMit DWI)、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初步筛选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及10折交叉验证进一步筛选,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判断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共纳入176例患者,包括低级别组72例(Gleason评分≤3+4),高级别组104例(Gleason 评分≥4+3),按7∶3随机分成训练集(n=141)和测试集(n=35)。应用多种分类器对多参数模型进行构建,结果显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在测试集中AUC为0.891,训练集中AUC为0.905。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ightGBM)在训练集中AUC最高,为0.931;但其在测试集中表现欠佳,AUC为0.808。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在测试集和训练集中AUC可分别达到0.883、0.855,整体弱于SVM;可见LightGBM和MLP模型稳定性相较于SVM来说略差。另外K紧邻(k-nearest neighbor,KNN)、极度随机树(extra trees,E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极度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这4种方法的整体效能也都不如SVM,且部分存在过拟合。综合而言,在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方面,SVM模型无论测试集还是训练集AUC均较高,其稳定性以及模型分级能力更好。结论:基于mpMRI构建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在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其中以SVM模型为最佳。
  • 李 茜, 孔文韬, 吴 杰, 闻宝杰, 于鹏丽, 王文平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545-550.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融合影像虚拟导航在弥漫性肝癌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增强CT/MRI检出而常规超声难以显示的弥漫性肝癌患者,运用融合成像技术将超声与增强CT/MRI图像进行融合,并进行超声造影。观察并分析病灶常规超声,超声造影以及CT/MRI图像表现、病灶可见性。患者均在虚拟导航下行经皮肝穿刺活检,总结穿刺成功率。结果:纳入的21例患者均完成CEUS-CT/MRI融合成像,融合成功率100.0%。在常规超声下,21例患者病灶均无法显示;在超声造影中,病灶动脉期显示率为66.7%(14/21),延迟期显示率为47.6%(10/21);21例患者在虚拟导航引导下完成了23例次经皮肝穿刺活检术,首次定位穿刺阳性率为90.5%(19/21),2例假阴性患者在第二次穿刺中取得阳性病理学结果。结论:融合影像虚拟导航技术对常规超声难以显示的弥漫性肝癌具有较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
  • 黄 倩, 张 婷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551-555.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联合局部麻醉应用于肝癌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并分析2021年11月—2023年6月于江苏省肿瘤医院行超声引导下TAP阻滞联合局部麻醉后行超声引导下MWA的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患者。根据消融部位及范围术前行同侧肋缘下+Petit三角双入路TAP阻滞联合局部麻醉,超声引导下TAP平面内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使用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术中,术后30 min、1 h、3 h,6 h、12 h、24 h的疼痛程度,观察阻滞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及术后补救性镇痛药物使用量。结果:纳入的13例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患者均1次完成MWA,TAP阻滞联合局部麻醉均成功实施。术中3例(23.1%)患者轻度疼痛(NRS)无干预;1例(7.7%)患者中度疼痛,肌注镇痛药物完成消融治疗。术后3例(23.1%)患者出现轻度疼痛,未予干预,均于6 h内自然缓解。术中及术后均无TAP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消融治疗后24 h对TAP阻滞联合局部麻醉镇痛效果满意度100.0%。结论:超声引导下TAP阻滞联合局部麻醉在肝癌MWA中应用安全有效,拓宽了肝癌MWA应用范围。

  • 综述
  • 缪 瑶 , 徐辉雄 , 郭乐杭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556-561.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过去的2023年中,高频超声技术在皮肤疾病领域的应用又获得了长足发展,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前沿成果,也在临床一线应用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在皮肤疾病的诊断、治疗前后评估、人工智能诊断、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以及新型肿瘤治疗方法等领域,高频超声技术为皮肤科医师提供了更多维度和更高精度的临床诊疗信息和干预手段。本文对2023年皮肤超声技术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 病例报告
  • 赵璐璐 , 盛建国 , 卢 峰 , 韩秋成 , 郭 佳 , 章建全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562-565.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岂铭伟, 贾少青, 郝 清, 许 茜
    肿瘤影像学. 2024, 33(5): 566-568.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4.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