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论著
    朱宇莉, 包静文, 王 坤, 赵倩楠, 徐庆玥, 王文平
    肿瘤影像学. 2023, 32(4): 328-333.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4.003
    目的: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金标准,探讨超声声衰减成像(attenuation imaging,ATI)技术无创评估肝脂肪变性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2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并进行肝脏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者肝脏良性肿瘤手术的肝脂肪变性患者97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1例。分析脂肪变性不同病理学等级患者ATI测值的稳定性及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TI测值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ATI对肝脂肪变性的诊断效能。结果:分析发现脂肪变性不同病理学等级患者ATI测值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均大于0.90。不同组间ATI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2组与S3组ATI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TI测值和病理肝脂肪变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肝脂肪变性病理学程度是ATI测值的独立影响因素(b=0.13,t=9.12,P<0.001)。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ATI测值诊断肝脂肪变性程度≥S1、≥S2和≥S3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66(95% CI 0.895~0.987)、0.931(95% CI 0.876~0.978)和0.708(95% CI 0.655~0.818)。结论:肝脂肪变性程度是ATI测值的独立影响因素。ATI技术在不同程度的肝脂肪变性的评估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特别是对较低水平的肝脂肪变性。
  • 专题论著
    包静文, 吴惠宁, 吕越明, 王 坤, 王文平
    肿瘤影像学. 2023, 32(4): 334-338.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4.004
    目的:探讨超声声衰减成像(attenuation imaging,ATI)技术在定量评估兔脂肪肝模型肝脂肪变性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构建不同程度兔脂肪肝模型。在高脂饲料喂养前(第0周)及喂养后(1~36周)每4周随机取2只实验兔进行灰阶超声及ATI检查,从第4周开始,2只实验兔在灰阶超声及ATI检查后处死并行肝组织取材。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观察并分析脂肪肝形成及发展过程中ATI技术测得的声衰减系数(attenuation coefficient,AC)值的变化。结果:兔脂肪肝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肝脏AC值呈逐渐上升趋势,于第12周开始,兔肝脏AC值[(0.909±0.189)dB/(cm·MHz -1 )]与第0周AC值[(0.592±0.131)dB/(cm·MHz -1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参照,AC值随肝脂肪变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S0与S2、S3之间,S1与S2、S3之间的A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S0与S1、S2与S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30,P=0.021)。进一步分析发现
    兔肝脏AC值与肝脂肪变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912,P<0.001)。结论:AC值在脂肪肝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呈稳定上升趋势,AC值与肝脂肪变性程度的相关性高,ATI技术能够定量检测肝脂肪变性程度并动态监测其病程变化。
  • 专题论著
    宋华丹, 刘 明, 刘欢欢, 尹秋凤, 严永青, 王 强, 张 静, 赵 翼, 赵献策, 李金凝
    肿瘤影像学. 2023, 32(4): 339-346.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4.005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磁共振成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MRI-PDFF)分布特点,为未来NAFLD患儿肝脏脂肪含量评估标准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入组2022年8月—2023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上腹部3.0 T 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的超重/肥胖儿童受试者69例。收集入组受试者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全肝加权平均MRI-PDFF(weighted mean of MRI-PDFF,MRI-PDFF wm )将受试者分为正常肝脏(Grade 0级)、轻度脂肪肝(Grade 1级)、中度脂肪肝(Grade 2级)及重度脂肪肝(Grade 3级)。分析肝段间MRI-PDFF的变异度及其与脂肪肝分级的关系。探讨肝脏各段MRI-PDFF(MRI-PDFF Ⅰ-Ⅷ )及其与MRI-PDFF wm 在脂肪肝诊断及分级中的一致性;比较PDFF Ⅰ-Ⅷ 与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γ-谷氨酰转移酶的相关性。结果:69例入组受试者中确诊NAFLD患者58例(84.06%)。NAFLD患者MRI-PDFF wm 为(20.23±10.16)%,相较于其他肝段,MRI-PDFFV 最高(22.23±9.85)%。MRI-PDFF V 与MRI-PDFF wm 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最高(ICC=0.988,P<0.001)。正常肝脏(2.59%)及轻度脂肪肝(7.15%)肝段间MRI-PDFF范围低于中、重度脂肪肝患者(9.71%~11.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诊断有无脂肪肝(Kappa值为1,P<0.001)及脂肪肝分级(Kappa值为0.880,P<0.001)方面,MRI-PDFF V 与MRI-PDFF wm 一致性最高。MRI-PDFF I-Ⅷ 与丙氨酸转氨酶均呈中度相关(r=0.415~0.470,P<0.001),其中MRI-PDFF Ⅳb 相关性最大(r=0.470,P<0.001);MRI-PDFF I-Ⅷ 与天冬氨酸转氨酶(r=0.252~0.337,P<0.005)及γ-谷氨酰转移酶(r=0.232~0.333,P<0.005)均呈低度相关。结论:超重/肥胖儿童中NAFLD发病率较高,且肝内脂肪分布较不均匀。肝脂肪变性程度越高,肝内脂肪分布越不均质。相较于其他肝段,MRI-PDFF V 更能代表肝脏整体脂肪变性程度,可作为肝脏活检或其他无创性定量评估的首选部位。肝脏脂肪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功能的受损程度。
  • 专家述评
    董 怡 , 王文平
    肿瘤影像学. 2023, 32(4): 317-323.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4.00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高达30%。肝脂肪变性是NAFLD的一个重要组织学特征,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导致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甚至增加肝细胞肝癌的患病风险。定量评估肝脂肪变性的金标准是肝脏穿刺活检,但其具有侵入性。影像学技术使无创、定量地评估肝脏脂肪成为可能。许多指南推荐超声作为NAFLD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手段,具有简便、实时、无创及可视化等优势。近年来,超声定量检测技术层出不穷,技术参数包括衰减系数、背向散射系数和声速。但各类超声新技术临床应用证据较少,需要大量研究探索并优化操作方法,以降低噪声对测量值的影响。本文从脂肪性肝病名称的变更、临床诊断现状、超声医学与生物世界联合会定量评估脂肪变性共识的解读入手,并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基于声衰减系数的定量超声技术,以及其在肝脂肪变性检测中的诊断价值。最后从诊断、监测、预测等角度展望超声定量检测技术的临床前景。
  • 专题论著
    黄韵琳, 程 娟, 王 颖, 徐新量, 王诗雯, 魏 丽, 卢秀云, 陈 升, 王文平, 董 怡
    肿瘤影像学. 2023, 32(4): 324-327.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4.002
    目的:探讨超声脂肪分数(ultrasound-derived fat fraction,UDFF)定量检测成人肝脂肪变性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地收集2023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健康检查的患者,并行UDFF检查。分别在患者的肝Ⅴ段和Ⅷ段进行3次UDFF测量,获得均值用于分析。自动测量皮肤距感兴趣区中央的深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Bland-Altman图和Spearman相关检验评估UDFF技术的可重复性和再现性。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UDFF值为6.5%(4.0%,15.6%)。脂肪肝患者的UDFF值为15.8%(8.4%,15.8%),显著高于无脂肪肝者的UDFF值4.0%(3.6%,4.9%)(P<0.001)。UDFF值与测量深度之间相关性中等(r=0.546,P<0.001)。自肝Ⅴ段和Ⅷ段获取的3次UDFF值一致性良好(ICC=0.882,95% CI 0.833~0.919)。肝Ⅴ段与Ⅷ段的UDFF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结论:UDFF技术作为无创、定量的检测技术,在肝脂肪变性的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专家述评
    莫奕文,李汝平,樊 卫
    肿瘤影像学. 2023, 32(3): 205-212.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3.001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威胁中老年男性生命健康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PSMA)是表达于前列腺上皮细胞的Ⅱ型跨膜糖蛋白。与非病变前列腺组织相比,PCa组织中PSMA表达可上升100~1 000倍。近年来,以PSMA作为分子显像和治疗靶点受到广泛关注,其在PCa分期、再分期、治疗和疗效评价中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价值。本文将围绕PSMA分子靶向探针在前列腺癌分子显像及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简要述评,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 专家述评
    张召奇,赵新明
    肿瘤影像学. 2023, 32(3): 213-225.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3.002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最早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发现,是前列腺癌诊疗的重要靶点。 68 Ga/ 18 F-PSMA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PE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前列腺癌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和拓展,研究者发现肝癌、肺癌、肾癌等其他实体肿瘤均摄取 68 Ga/ 18 F-PSMA,因此, 68 Ga/ 18 F-PSMAPET/CT在这些肿瘤诊疗中的价值也逐渐体现出来。本文就 68 Ga/ 18 F-PSMA PET/CT或PET/MRI在非前列腺癌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行述评。
  • 专题论著
    朱 斌,刘 畅,许晓平,胡四龙,宋少莉
    肿瘤影像学. 2023, 32(3): 226-236.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3.003
    目的: 18 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1007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图像与金标准前列腺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对应,比较两者诊断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原发灶的价值,进一步评价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 max )在预测前列腺原发灶良恶性及PCa危险度分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并纳入2019年9月—202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 18 F-PSMA-1007 PET/CT检查的疑诊PCa患者共56例。其中48例患者行mpMRI检查。将前列腺分为左右两侧中央腺体区与两侧外周带4个分区,与前列腺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对应。组间原发灶检出率的差异使用χ 2 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判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Gleason评分(Gleason score,GS)和SUV max 之间的相关性。SUV max 差异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得出SUV max 的最佳诊断阈值。结果:以穿刺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57.1%(32/56)患者为PCa,42.9%(24/56)患者为良性(10例患者伴有前列腺炎症)。PCa患者的PSA、SUV max 均显著高于良性患者(P=0.002,P<0.001)。基于分区分析构建以SUV max 预测前列腺原发灶良恶性的ROC曲线(AUC=0.93),当截断值为9.45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0%和89.6%。基于分区分析, 18 F-PSMA-1007对PCa分区
    的检出率相较于mp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7% vs 77.1%,P=0.568)。 18 F-PSMA-1007和mpMRI联合使用检测出更多分区的病灶(84.3%,70/83),但与单独 18 F-PSMA-1007和单独mpMR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P=0.238)。穿刺病理学检查为良性的患者,分区分析结果提示前列腺炎症分区的SUVmax 显著高于良性前列腺组织的分区(P=0.007)。基于患者分析, 18 F-PSMA-1007检测前列腺原发灶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略高于mpMRI,分别为78.1%、73.2%、69.6%和76.7%、72.9%、63.2%。在区域淋巴结及骨转移的检出率方面, 18 F-PSMA-1007 均高于mpMRI。PCa原发灶SUV max 与PSA水平和GS均呈正相关(r=0.467,P=0.008;r=0.571,P<0.001)。当SUV max ≥18.00时,PCa的检出率为100%。通过ROC曲线(AUC=0.79)分析确定SUV max =22.40为区别PCa高危险度和低-中危险度的最佳诊断截断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7%和100.0%。结论:对于PCa原发灶的诊断 18 F-PSMA-1007有更好的效能,与mpMRI联用可以提高肿瘤范围的检测。半定量指标SUV max 对于PCa良恶性和危险度分层有着很好的预测价值。
  • 专题论著
    华 俊,周 玥,曹 林,杨媛媛,刘 影,陈晓良
    肿瘤影像学. 2023, 32(3): 237-243. https://doi.org/DOI: 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3.004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 68 G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并分析2019年12月—2022年12月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扫并在术前行 68 Ga-PSMA PET/CT检查的76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有无内分泌治疗分为两组,其中初诊未治疗组48例,治疗组28例。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基于患者和淋巴结分析 68 Ga-PSMA PET/CT对两组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通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两组诊断准确度。结果:基于患者分析, 68 Ga-PSMA PET/CT对初诊未治疗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83.33%、97.62%及0.905,对内分泌治疗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80.00%、88.89%及0.844;基于淋巴结分析, 68 Ga-PSMA PET/CT对初诊未治疗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77.78%、99.69%及0.899,对内分泌治疗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77.27%、98.52%及0.825。两组患者比较、 68 Ga-PSMA PET/CT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 68 Ga-PSMA PET/CT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未明显降低,仍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对盆腔淋巴结清扫具有指导意义,但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 专家述评
    王栋梁,许晓平,宋少莉
    肿瘤影像学. 2023, 32(2): 101-107.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2.001
    免疫治疗是以自身免疫系统为基石的抗肿瘤反应,已经改变了许多癌症的治疗格局,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作用机制复杂,肿瘤患者常出现延迟应答、假性进展、超进展等现象,甚至出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尽管新版的实体瘤免疫疗效评价标准(immune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iRECIST)已经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效果评估,但基于传统影像学技术的RECIST仍存在盲区,具有一定局限性。 18 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评估治疗反应、预测患者预后方面具有潜在作用。新的放射性药物例如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等免疫检查点及CD8 + T细胞成像也为定义肿瘤免疫微环境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以更好地监测患者的免疫疗效。本文回顾了免疫治疗反应评估的当前概念,癌症免疫治疗的当前临床应用和影像学需求。同时,本文讨论了FDG PET/CT在免疫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于癌症免疫治疗成像的新兴非FDG放射性药物,旨在描述免疫治疗领域分子成像的未来趋势。
  • 专家述评
    周昊毅,刘昭飞
    肿瘤影像学. 2023, 32(2): 108-113.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2.002
    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单一免疫疗法的患者响应率低等不足仍然限制着其广泛应用。如何在早期精确预测肿瘤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仍是目前临床所面临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靠的在体可视化方法,能够准确反映肿瘤在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免疫细胞/分子信息的变化,进而预测免疫治疗效果及优化免疫治疗策略。核医学分子影像能够在体、无创、定量可视化关键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为解析肿瘤免疫微环境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对目前已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监测的核医学分子影像学研究动态与进展进行了简要述评。
  • 专家述评
    李林蔚,杨 健,陈 跃
    肿瘤影像学. 2023, 32(2): 114-121.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2.003
    肿瘤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的出现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精准地评价治疗效果能指导临床决策,在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高安全性的全身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提供肿瘤原发灶的代谢情况、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信息,已被广泛用于肿瘤的诊断与疗效评价。与此同时,新型靶向显像剂正逐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将有利于对免疫治疗效果的精准评估。本文将对PET/CT评价肿瘤免疫治疗(以ICI为主)效果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述评。
  • 专家述评
    陶金萍,黄海峰,杨 志,朱 华
    肿瘤影像学. 2023, 32(2): 122-131.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2.004
    与传统肿瘤治疗手段不同,免疫治疗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对抗肿瘤。近几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疗法已被证明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并在临床上成功地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但确定可能受益于ICI治疗的患者仍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分子成像技术能实现无创实时检测,病灶和体内分布可视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标记ICI作为示踪剂,在肿瘤的分期、疾病的动态监测和ICI治疗受益者的筛选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述评对临床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和新兴的免疫检查点[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TIM3)和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的靶向分子成像探针进行总结,并浅析这些ICI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同时分析免疫检查点研究中的局限,展望ICI与分子成像未来研究方向。
  • 稿约
    肿瘤影像学. 2023, 32(1): 0.
  • 专家述评
    李 倩,张宇威,叶兆祥
    肿瘤影像学. 2023, 32(1): 1-11.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1.001
    外科手术切除、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当前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一般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分类、免疫组织化学指标、TNM分期和基因突变状态等,但即使临床特征相近的患者对同一治疗方案的应答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早期评估和预测各项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人工智能可以对影像进行全面、定量的分析,在肺癌诊疗中显示出重要价值和潜力。本文就影像人工智能在肺癌疗效评估和预测中的最新进展进行述评。
  • 专题论著
    李佳蔚,姜婷婷,汤振伟,简嘉豪,范 明,沈茜刚,厉力华,顾雅佳,彭卫军,尤 超
    肿瘤影像学. 2023, 32(1): 12-19.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1.002
    目的:探讨基于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的影像组学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19年1月—2020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DBT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380例患者资料,每例患者DBT影像包含头尾(craniocaudal,CC)位和内外斜(mediolateral oblique,MLO)位。通过提取380例基于DBT的病灶全瘤组学特征,经降维、筛选后,将保留的特征分别放入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及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3个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3种模型对乳腺癌4种分子分型的预测效能。结果: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80例病灶中,Luminal A型72例,Luminal B型175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过表达型54例,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79例。3种不同的算法模型均可有效鉴别乳腺癌分子分型,其中RF模型表现效果整体较好,在测试集中通过二分法预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TNB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2、0.71、0.70和0.71。DBT组学特征中,熵及与熵相关特征、形态特征与乳腺癌分子分型有关。结论:基于DBT的影像组学模型可较好预测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其中表征异质性与形态的影像组学特征有助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鉴别。
  • 专题论著
    苏 潇,吴超逸,常 峰,巫智涵,孙嘉诚,林绩腾,周宏润,陶晓峰,朱 凌
    肿瘤影像学. 2023, 32(1): 20-25.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1.003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建立一个在颌面颈部增强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上,完成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自动检出的模型。方法:收集114例OSCC患者的颌面颈部增强CT扫描图像,所有勾勒的转移淋巴结均得到病理学检查证实(共216枚),图像层厚为0.625 mm,单层图像分辨率512×512。随机分为训练集80例,测试集34例。以上结果经过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和验证,评估其自动检测转移淋巴结的可行性。结果:转移淋巴结自动检测模型的自由响应受试者工作特征(free-respons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FROC)@1:0.391 5;FROC@2:0.518 3;FROC@3:0.647 8;FROC@4:0.740 8;FROC@5:0.816 9;FROC@6:0.853 5;mFROC:0.661 5;maxF1-score:0.438 5;灵敏度的最佳表现为87.3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深度学习模型可用于颌面颈部增强CT图像中的OSCC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自动检测,为OSCC患者转移淋巴结快速自动检测提供了新方法,有利于实现头颈影像专科医师知识的下沉及提高初级影像科医师的培训效率。
  • 指南与共识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放射科专科分会
    肿瘤影像学. 2023, 32(1): 89-100.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3.01.015
    3D可视化技术在肝胆外科有独特的应用价值,本共识基于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大量的病例资料,结合肝胆外科和影像医学探讨3D可视化技术的临床应用,旨在为肝胆外科良恶性疾病的术前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规划、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术中精准手术提供实际方法和有效的帮助。
  • 封面及目录
    肿瘤影像学. 2022, 31(6): 0.
  • 专家述评
    胡 艳,夏蜀珺,詹维伟
    肿瘤影像学. 2022, 31(5): 457-462.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5.001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分化型肿瘤,其发生主要与BRAFRASRETTERT等癌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不同癌基因的改变可能会导致PTC出现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生长模式,呈现出不同的超声特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研究者尝试探索PTC分子标志物与超声特征的相关性。充分了解PTC分子标志物与超声特征之间的关联,可以在有创操作前更好地评估PTC患者的总体风险和可能存在的分子特征,这将有助于PTC的个性化评估,对于合理制订患者后续的诊疗方案至关重要。
  • 专题论著
    霍诗睿,王 伟,王欣榕,陈 愉,陈与丰,张 波,陈建新
    肿瘤影像学. 2022, 31(5): 463-470.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5.002
    目的:探索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PM2.5)、环境温度、紫外线辐射和绿色植被等环境因素对中国不同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388个2015年肿瘤登记点的甲状腺癌发病资料,从公开的遥感地理信息数据库中获取2015年中国近地面PM2.5、环境年平均温度、年日照时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PM2.5、环境温度、紫外线和绿色植被对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分布的影响,采用解释力(q)来度量。结果:PM2.5、环境温度、紫外线和绿色植被对中国男性甲状腺癌发病率分布的q分别为0.039、0.004、0.041、0.088,对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分布的q分别为0.084、0.109、0.091、0.049;且两两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大于独立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随着PM2.5浓度增加,环境温度降低,紫外线辐射增强,绿色植被减少,甲状腺癌发病率呈增高的趋势。结论:严重的空气污染、低温环境、强紫外线辐射和缺乏绿色植被可能是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的危险环境因素。本研究的发现可为研究甲状腺癌危险因素提供线索,同时对相应的风险人群进行超声筛查或有利于预防和早期发现甲状腺癌。
  • 专题论著
    高璐滢,达 娃,张 波,李小毅,廖 泉,马丽媛,史新龙,刘睿峰,夏 宇,姜玉新
    肿瘤影像学. 2022, 31(5): 471-476.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5.003
    目的:比较2017年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和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指南的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效能和不必要的活检率。方法:回顾并纳入2014年12月—2016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手术的甲状腺结节(结节>1 cm)的患者,共纳入1 427个结节,根据ACR TI-RADS和ATA指南,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计算穿刺效率和不必要的活检率。将ACR TI-RADS建议的FNAB大小阈值应用于ATA指南,以及ATA指南建议的FNAB大小阈值应用于ACR TI-RADS,分析其穿刺效率和不必要的活检率的变化。结果:所有甲状腺结节中,恶性组797例,良性组630例。根据指南推荐的阈值,ACR TI-RADS穿刺效能更佳(AUC为0.67 vs 0.57,P<0.001),特异度更高(42.9% vs 14.3%,P<0.05),不必要的活检率更低(33.0% vs 40.6%,P<0.001),而ATA指南灵敏度比ACR TI-RADS更高(99.2% vs 91.7%,P<0.001)。将ACR TI-RADS建议的FNAB大小阈值应用于ATA指南,不必要的活检率明显降低(31.5%),穿刺效能也显著提高(AUC为0.70,P<0.01)。结论:与ATA指南相比,ACR TI-RADS的穿刺效率高、不必要的活检率低。另外,将ACR TI-RADS建议的穿刺阈值应用于ATA指南,修订后ATA指南显示出更佳的穿刺效能和更低的不必要活检率。
  • 专题论著
    潘祖贤,李晓钰,徐上妍,詹维伟
    肿瘤影像学. 2022, 31(5): 477-483.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5.004
    目的:比较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指南、2017年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和2020年中国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hinese-TIRADS,C-TIRADS)对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MTC)的诊断性能。方法:纳入2012年6月—2016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04例患者的206个甲状腺结节,回顾并分析甲状腺结节的位置、大小、回声、内部结构、A/T比、边缘、钙化及血流程度,分别根据ATA指南、ACR TI-RADS和C-TIRADS进行风险分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比较诊断效能。结果:MTC与甲状腺良性结节相比,MTC的声像图特征多表现为低回声,实性,可见钙化,丰富血供。两组在回声、内部结构、A/T比、边缘、钙化及血供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C的风险分级:ATA的高度可疑,ACR TI-RADS的TR5,C-TIRADS 4C和4B,3个系统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ROC曲线分析,C-TIRADS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最高,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最高(74.2%、87.9%),ACR TI-RADS的特异度最高(88.6%),3个系统两两之间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A指南、ACR TI-RADS和C-TIRADS在MTC的诊断中均表现出较好的诊断价值。
  • 专题论著
    郑梅娟,薛恩生,俞 悦,陈 舜,陈 聪,方贞燕
    肿瘤影像学. 2022, 31(5): 484-490.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5.005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hinese-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C-TIRADS)联合甲状腺结节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诊系统对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背景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纳入817个甲状腺结节,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AI辅诊系统、不同年资医师应用C-TIRADS及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将结节分为HT背景组/非HT背景组,比较结节背景对AI辅诊系统、不同年资医师诊断结果的影响。结果:817个甲状腺结节中,恶性462个,良性355个。与高年资医师应用C-TIRADS相比,AI辅诊系统诊断的特异度较高(89.58% vs 81.69%,P=0.003),准确度两者相当(92.29% vs 90.58%,P=0.151);与低年资医师应用C-TIRADS相比,AI辅诊系统诊断的特异度较高(89.58% vs 56.90%,P=0.002),准确度较高(92.29% vs 80.05%,P<0.001)。通过联合AI辅诊系统,高年资医师诊断的特异度提高(81.69% vs 89.01%,P=0.006),而准确度、灵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资医师诊断的特异度(56.90% vs 86.76%,P<0.001)及准确度(80.05% vs 92.66%,P<0.001)均明显提高,灵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6)。HT背景下,高年资医师的诊断特异度低于非HT组(69.64% vs 83.95%,P<0.05),低年资医师的诊断特异度也低于非HT组(42.86% vs 59.53%,P<0.05),但HT背景对AI辅诊系统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无影响。结论:C-TIRADS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鉴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联合AI辅诊系统对高年资医师价值有限,但可提高低年资医师应用C-TIRADS的诊断特异度及准确度,避免过度诊断。
  • 专题论著
    沈 晶,乔彩霞,胡 克,侯晓荣,张福泉
    肿瘤影像学. 2022, 31(5): 491-497.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5.006
    目的:分析影像引导的大分割外照射放射治疗(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EBRT)在转移性甲状腺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并分析2008年1月—2021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大分割(2.5~8.0 Gy/f)EBRT的甲状腺癌患者。接受大分割EBRT,均采用影像引导的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剂量(24~66) Gy/(6~25)次,2.5~8.0 Gy/次。应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临床症状缓解效果,按照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1.1版对可测量病灶进行评估,应用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4.0版评估不良反应。Kaplan-Meier方法计算无局部复发生存(lo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PFS)、无疾病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Cox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3例转移性甲状腺癌患者接受了EBRT治疗。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2年、5年的LRFS分别为55.0%和42.5%,2年、5年的PFS分别为70.0%和37.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学类型、转移灶数目是影响患者5年PFS的因素(P<0.05)。35例骨转移患者获得临床症状缓解:治疗后1个月有效率为75.0%(18/24),治疗后3~6个月有效率为91.67%(22/24)。28例可测量病灶:治疗后2~6个月,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7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7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者10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者4例,评估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5.71%,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50.0%。全组无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影像引导大分割EBRT,对于转移性甲状腺癌患者,有很好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局部病灶控制率高,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预期有生存获益转化。
  • 专题论著
    何紫燕,萨 日,邱 娴,汪君瑶,陈立波
    肿瘤影像学. 2022, 31(5): 498-503.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5.007
    目的:探索诊断性 131 I扫描(diagnostic  131 I scan,Dx)在不明原因高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血症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TC)全切术后患者临床处置中的潜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性Tg>1 ng/mL且无残甲和残留/复发/转移病灶影像学证据的PTC患者。患者口服74 MBq  131 I后24 h行Dx,当平面显像诊断不明确时立即加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根据Dx结果等信息明确 131 I治疗目的后即给予患者口服治疗剂量 131 I,3 d后行治疗后全身扫描(post-therapeutic whole-body scan,Rx)。结果:在共67例不明原因高Tg血症PTC患者中,Dx阳性患者有8例(11.9%),Dx与Rx的结果匹配度达97.0%,Dx阴性预测值为94.9%。Dx阳性患者中,6例为颈淋巴结转移瘤,2例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瘤。在随访终点时表现为生化缓解、稳定及进展的比例分别为87.5%(7/8)、12.5%(1/8)及0.0%(0/8)。除去1例转靶向治疗患者,剩余58例Dx阴性患者在随访终点时表现为生化缓解、稳定及进展的比例分别占79.3%(46/58)、12.1%(7/58)及8.6%(5/58),两组患者生化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结论:在不明原因高Tg血症PTC患者中,Dx与Rx具有高度一致性。前者可通过检出或排除摄碘PTC病灶明确 131 I治疗目的并保证良好疗效。
  • 专家述评
    赵宝连,萧 毅
    肿瘤影像学. 2022, 31(4): 345-349.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4.001
    早发现、早诊断是降低肺癌患者死亡率的有效途径。肺癌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筛查中发现的大量肺结节分类复杂、性质多样,指南意见分歧大,临床处理争议多,诊断治疗过度或不足非常常见。其主要原因是对结节的生长趋势预测不准确,不能根据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精准处理。肺结节的生长预测对于筛查阳性者的管理和个性化精准诊疗方案的制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拟对近5年肺结节生长预测的相关研究作一述评。
  • 专家述评
    刘 颖,张宇威,叶兆祥
    肿瘤影像学. 2022, 31(4): 350-356.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4.002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早期和部分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术后远处和局部复发率较高,因此需要辅助系统性治疗,然而新辅助或辅助化疗仅能使这部分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提高约5%。因此,对于早期可切除的NSCLC患者,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开启了肺癌治疗领域的新格局,可切除NSCLC新辅助免疫治疗临床试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针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可切除NSCLC的初步研究结果和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决策困惑——特别是疗效评价和预测方面面临的挑战进行述评。
  • 专题论著
    王显棋,罗浩然,李 可,杨 靖,敬 洋,陈 伟
    肿瘤影像学. 2022, 31(4): 357-366.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4.003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预测模型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140例NSCLC患者(74例未发生远处转移和66例发生远处转移),从每例患者的治疗前CT图像上勾画2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包括瘤周微浸润区域(记为ME)和原发肿瘤区域(记为tumor),再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RS)。通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来检验特征勾画的一致性。对所有数据进行分组,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有97例和43例。采用χ 2 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评价转移组和未转移组特征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构建4个NSCLC远处转移预测模型,分别为肿瘤(tumor)影像组学模型、含瘤周(tumor+ME)影像组学模型及其分别联合临床特征的综合模型。所有模型性能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量化,使用DeLong检验对不同模型的诊断能力进行显著性检验,同时构建含瘤周(tumor+ME)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综合模型的诺模图,并评价诺模图的校准和鉴别能力。结果:在单独的肿瘤(tumor)影像组学模型中筛选出9个组学特征,在含瘤周(tumor+ME)影像组学模型中筛选出13个组学特征。临床因素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对于预测NSCLC远处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tumor)、含瘤周(tumor+ME)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分别为0.779、0.854,综合模型中肿瘤组、含瘤周组的AUC分别为0.795、0.858。结论: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因素所构建的模型可用于NSCLC远处转移的预测,含瘤周(tumor+ME)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提高NSCLC远处转移的预测能力。
  • 专家述评
    李 伟,叶兆祥
    肿瘤影像学. 2022, 31(3): 217-221.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3.001
    影像组学分析作为近年来一种重要的图像分析方法,主要是提取原始图像中的海量定量数据,用以辨明胰腺病灶内的原始特性,与此同时也可以提供与肿瘤分级、肿瘤疗效反应、肿瘤切除率以及术后生存率等相关的信息。本述评回顾和总结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内基于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组学研究进展及近况,同时探讨影像组学的未来发展。
  • 专家述评
    刘 宇,刘玫汐,朱文佳,霍 力
    肿瘤影像学. 2022, 31(3): 222-229.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3.002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一组以神经内分泌分化为特征的上皮性肿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胃肠胰。胃肠胰NEN(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N,GEP-NEN)起病隐匿,影像学特征不明显,任何分级均可出现远处转移,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难点。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针对GEP-NEN不同的靶点进行显像,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度。本文就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激动剂、SSTR拮抗剂、 18 F-FDG、18 F-DOPA、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趋化因子配体和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等核医学分子探针在GEP-NEN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 专题论著
    唐文鑫,王琦新,杨松松,刘汉香,彭登赛,陈 跃
    肿瘤影像学. 2022, 31(3): 230-235.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3.003
    目的:对比评估 68 Ga-DOTATATE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 18 F-FDG PET/CT对分化良好和分化不良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GEP-NEN)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并分析2018年12月—2022年1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GEP-NEN的71例患者(男性32例,女性39例,中位年龄54岁)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 68 Ga-DOTATATE、 18 F-FDG PET/CT显像结果。将患者分为分化良好组及分化不良组,对上述两组患者的68 Ga-DOTATATE PET/CT及 18 F-FDG PET/CT显像阳性率、病灶(原发及转移性)显示数量进行统计对比。结果:分化良好组 68 Ga-DOTATATE PET/CT及 18 F-FDG PET/CT显像阳性率分别为80.6%及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14.091,P<0.05),病灶显示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2.116,P=0.169)。分化不良组 68 Ga-DOTATATE PET/CT及 18 F-FDG PET/CT显像阳性率分别为55.6%及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病灶显示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对于本研究中所有GEP-NEN患者, 68 Ga-DOTATATE PET/CT显像阳性率为77.5%(55/71), 18 F-FDG PET/CT显像阳性率为54.9%(39/71), 68 Ga-DOTATATE PET/CT显像阳性率更高。结论:对于不同分化程度的GEP-NEN,18 F-FDG PET/CT及 68 Ga-DOTATATE PET/CT显像效能不同,但发挥着互补的作用。不同分化程度的NEN患者均可有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高表达,表明其有望从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peptide radionuclide receptor therapy,PRRT)中获益。
  • 专题论著
    徐俊彦,许晓平,宋少莉
    肿瘤影像学. 2022, 31(3): 236-242.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3.004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受体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图像特征。方法:回顾并分析2019年8月—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 68 Ga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 68 Ga-somatostatin analogue, 68 Ga-SSA)PET/CT的NEN骨转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阳性骨病灶定义为显像剂摄取高于正常骨的局限性病灶,测量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 max )。根据显像剂种类、肿瘤起源、病理学分级及骨密度改变等进行分析,分别用非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SUV max 的差异。结果:1 041例接受 68 Ga-SSA PET/CT显像的NEN患者中,105例(10.1%)最终诊断为NEN骨转移,其中36例行 68 Ga-DOTATATE PET/CT,69例行 68 Ga-DOTANOC PET/CT,显像阳性探测率分别为88.9%和76.8%(P=0.191)。原发肿瘤为胰腺NEN的占26.7%(28/105),为直肠NEN的占20.0%(21/105)。大部分发生骨转移的NEN为NET G2,以成骨性转移为主。 68 Ga-DOTATATE与 68 Ga-DOTANOC显像骨阳性病灶的SUV max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0±19.6 vs 24.6±31.4,P=0.216)。根据肿瘤原发部位分为胃肠胰NEN组、纵隔/肺NEN组和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组,3组骨转移灶的SUV max 分别为18.72±17.44、15.81±21.17和45.87±66.8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7,P=0.025)。结论: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是诊断NEN骨转移的灵敏方法,68 Ga-DOTATATE和 68 Ga-DOTANOC PET/CT对骨转移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N骨转移最常见于胃肠胰NET G2,以成骨性转移多见,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骨转移灶显像剂摄取最高。
  • 专家述评
    马梦航,魏 炜,刘振宇,田 捷
    肿瘤影像学. 2022, 31(2): 97-104.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2.001
    结直肠癌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统称,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医学影像是结直肠癌分期、分子分型预测、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至关重要的辅助手段,其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焦点。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技术通过从医学影像中提取出肉眼无法获得的肿瘤信息,为全面评估肿瘤异质性提供了新的技术,令个性化医学迈入了新的阶段。本文对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癌领域的应用现状作一述评,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 专题论著
    孙轶群,刘宗霖,付彩霞,信 超,沈长清,童 彤
    肿瘤影像学. 2022, 31(2): 105-112.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2.002
    目的: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直方图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ation therapy,NCRT)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并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61例LARC患者,所有患者经NCRT后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NCRT前1周内行包括DKI序列在内的直肠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评估NCRT前MRI表现:mrT分期、mrN分期、mr直肠系膜筋膜(mesorectal fascia,MRF)情况、mr系膜内血管侵犯(extramural vascular invasion,EMVI)情况、肿瘤位置及长度。记录NCRT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及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水平,术后评估肿瘤退缩分级(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神经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及淋巴血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情况。由1名放射科医生分割出NCRT前肿瘤全体积,随后生成K、D直方图及相应参数。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NCRT前DSkewness能预测患者OS状态,其最佳诊断界值0.588,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78(P=0.044)。单因素分析显示NCRT前mrEMVI(+)[HR=9.796(2.623~36.580),P=0.001]、mrMRF(+)[HR=7.140(1.929~26.429),P=0.003]、CA19-9(+)[HR=5.111(1.634~15.993),P=0.006]、NCRT前DSkewness高组[HR=4.054(1.043~22.888),P=0.044]及术后病理PNI (+)[HR=6.021(1.206~30.053),P=0.029]与较差OS相关。经多因素分析得出NCRT前mrEMVI(+)[HR=12.163(2.714~54.514),P=0.001]、CA19-9(+)[HR=5.032(1.440~17.577),P=0.011]、NCRT前DSkewness高组[HR=13.518(2.000~91.378),P=0.008]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CRT前DKI直方图参数DSkewness可作为LARC患者的OS预测因子,提示DKI直方图可预测LARC患者生存。
  • 专题论著
    朱海涛,张晓燕,李晓婷,史燕杰,朱汇慈,王 林,武爱文,孙应实
    肿瘤影像学. 2022, 31(2): 113-120.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2.003

    目的:探索基线直肠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中原发灶与淋巴结特征的交互作用对于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状态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并收集229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基线MRI数据和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结果。由3名影像科医师在基线直肠癌MRI图像中手动勾画肿瘤原发灶和体积最大淋巴结感兴趣区,并分别提取2个区域各41个影像学特征,并计算两者的交互项41个。参照淋巴结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计算每一个肿瘤原发灶特征、淋巴结特征以及其交互项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将123个影像学特征按照AUC值降序排列,其前41个特征中有21个属于交互项。灰度共生矩阵对比度特征交互项的AUC为0.727 6,高于单独使用原发灶的对比度特征(AUC=0.555 3,P=0.000 8)或淋巴结的对比度特征(AUC=0.713 9,P=0.038 4)。一阶特征中灰度总和特征交互项预测淋巴结病理学状态的AUC为0.713 5,高于单独使用原发灶的灰度总和特征(AUC=0.567 6,P=0.003 1)或淋巴结的灰度总和特征(AUC=0.690 8,P=0.012 0)。结论:相对于单独使用直肠癌MRI图像中的肿瘤原发灶或淋巴结特征,二者的交互项能够更准确地对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病理学状态进行预测。

  • 专题论著
    王慧慧,赵 可,许泽艳,彭海恩,梁长虹,刘再毅
    肿瘤影像学. 2022, 31(2): 121-129.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2.004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术前增强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特征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6年3月的CRC患者术前增强CT图像及临床病理学信息,并将所有患者按照1∶1随机分配至训练组和验证组。评估的增强CT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位置、肿瘤内低密度占比、强化程度、强化形式和肠壁增厚形式。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及CT特征与MSI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特征对CRC患者MSI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382例CRC患者,10.5%(40例)为MSI,89.5%(342例)为微卫星稳定性(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单因素分析中,训练组和验证组的4个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位置、低密度占比、强化程度以及强化形式)在MSI和MSS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低密度占比是CRC患者MSI的独立预测指标(左半结肠或直肠组vs右半结肠组,OR值0.20,95% CI 0.07~0.54,P=0.002;低密度占比>2/3组vs低密度占比<1/3组,OR值9.36,95% CI 2.83~31.0,P<0.001)。结合肿瘤位置和低密度占比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0(95% CI 0.70~0.90)、0.75(95% CI 0.63~0.87)。此外,在左半结肠或直肠组中,低密度占比-低组和低密度占比-高组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5.7%、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增强CT肿瘤低密度占比结合肿瘤位置可用于预测CRC患者MSI以及评估预后。
  • 稿约
    肿瘤影像学. 2022, 31(1): 0.
  • 专家述评
    单丹丹,郭乐杭,徐辉雄
    肿瘤影像学. 2022, 31(1): 1-5.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1.001
    皮肤疾病病灶的位置浅,厚度薄,种类繁多,表现各异,为传统超声在该领域的临床应用带来困难与挑战。近年来,随着超声探头频率的持续提高和检查经验的不断积累,超声在皮肤疾病的诊断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顾2021年,皮肤超声在肿瘤性病变、炎症性病变、人工智能诊断、基础研究及规范化培训与推广等多个方面都获得了显著进步。本文就2021年皮肤超声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
  • 专家述评
    黄仪妮,周建华
    肿瘤影像学. 2022, 31(1): 6-10. https://doi.org/10.19732/j.cnki.2096-6210.2022.01.002
    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定量分析是指通过特定的数据模型获取肿瘤血流灌注定量参数,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动态评估抗肿瘤治疗的效果。近年来随着CEUS在肿瘤诊疗领域的广泛应用,CEUS定量分析也逐步体现出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全面阐述了CEUS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